最近有一些朋友私下問我,你這是在寫心靈雞湯嗎?我自己也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我說,我是這么想的:“如果真的看懂了,就不是;沒看明白,就算是吧。” 我也很能理解現在很多人一看到勵志性或啟發性的文字,就不免會面露鄙夷之色,讓敘述者看起來仿佛是做錯了事的孩子,最好灰灰閉上嘴。最終我還是選擇寫了一些可能會被看作是心靈雞湯的文字,并不是我真的想熬雞湯,而更可能是關注成長必然會帶來的一個附加屬性罷。
再好的美食連續吃也會有吃膩的一天。也許是人們在過去幾年雞湯喝得太多太急,用力過猛,不加分辨,導致現在許多人產生了生理反應,一聞 “雞湯” 既色變,莫名感到惡心。心靈雞湯也非常實相地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 —— 盛極而衰,反心靈雞湯的浪潮隨之興起,人們甚至不惜在前面加個 “毒” 字,已彰顯它的 “危害”,稱為 “毒雞湯”。
我們需要一張雞湯濾網,濾出真正具有指導意義的雞湯。如果你是一個比較細心的人,也許也已經注意到了,各種雞湯雖然很多,但大體上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故事性雞湯,如杰克·坎菲爾馬克·漢森經典的《心靈雞湯》系列,主要靠編故事;另一種是思考實踐性雞湯,如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主要是作者親身經歷、深入思考和反復實踐后獲得的感悟,也是我認為值得反復閱讀、實踐體會的雞湯類型。
兩者看似都是心靈雞湯,本質上卻差異巨大。故事的虛構性質賦予它所描述的內容趨于理想化,普遍不具有現實操作性,讓人聽起來總有那么一剎那放佛一切離自己很近,美好且向往,忽而從陶醉中醒悟過來,一切如夢幻泡影,現實依然不知從何入手。這就是故事的魅力,不是說不好,它陪伴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但我們不應只停留在陶醉其中,久而久之,就真的會感到頭痛,惡心。
思考實踐性雞湯,更多的是凝聚了作者成長心路歷程中的精華感悟,以期能通過分享來鼓勵和啟發后來者勇敢去面對自己的境遇。其中也道出了一些看似淺顯易懂的道理,或許也正因為道理太過于 ”簡單“ ,以致于許多人并不認為那真的就是答案,故而也不會真的認真對待,更別說付諸應有的行動,最后不了了之。如此反復多次,你終將會發現看再多再好的雞湯,也無法改變自己所不滿意的周遭現狀,厭惡情緒也油然而生。
有這么一句每個人應該都耳熟能詳的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早就把自己的實踐感悟寫出來,以供后人為鑒,但真正理解并持續踐行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以我自己的經歷,有時我很想告訴周圍的朋友,有些事情你不堅持做到一定程度,是無法感受到它實際所帶來的好處的(雖然并不總是這樣,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只站著不動,那你能感受到的概率就是零),而一旦你感受到了它的好處,極可能從此就再也停不下來。
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而我們可以死理活用。我們總是太想走捷徑,幻想著立刻能夠改變人生、改變命運,進而對心靈雞湯產生了許多不切實際的預期,最后陷入操之過急的陷阱,而自己又梳(或不屑)于行動,以致于我們有時雖然仿佛看到了那扇希望之門,卻又不切實際地幻想著那扇門能夠主動向自己靠攏,進而采取觀望的態度。結果常常是要么與之擦肩而過,要么干脆就是遙不可及,最后只能把自己的不滿遷怒于雞湯。
不去做,然并卵。道理不會自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揭開道理背后真義的鑰匙總是在我們自身,而不在道理本身。很有意思的是,有一句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實際要落到實處,卻沒有多少人會這么堅定地執行。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一切道理的價值,都需要依靠相應的行動去實現;不妨再換個角度,我們也許就會看到一個更加殘酷的事實:對于缺乏踐行能力的人來說,無論是什么正能量的道理最終都會被證明是無用的。
俗話說:劍走偏鋒,反彈琵琶(即逆向思維)。我們不太推薦前者,但后者還是很值得學習的。心靈雞湯的好與壞,不僅僅取決于說的人,更在于聽者的解讀能力,我們的大腦解析系統對信息的解析能力,某種程度上直接決定了我們最終對信息所做出的行為上的反應。如果我們會進行反向思考,那我們就可以做一個設問:如果一個道理,一個方法,最終在一個人身上沒用,有沒有可能是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踐行造成的?如果是,那是不是應該怪自己,而不是遷怒于 “雞湯” 呢?
好的雞湯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前提是你在動在思考。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方能知其真意,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