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由于莫扎特的父親是為薩爾斯堡大主教工作的音樂家,而沃爾夫岡自己也有相似的任命(起初是指揮樂隊,后來是管風琴師),所以莫扎特從年輕時起就理所當然為教堂寫音樂。但是,有一個顯著的例外情形:他為宗教歌詞譜寫的作品,如:《c小調彌撒曲》、《圣體頌》和《安魂曲》,都不算在主要作品中。莫扎特的彌賽像海頓的彌撒曲。大部分是與流行的交響曲、歌劇的語匯寫的。
? ? ? 《安魂曲》(K.626)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是一部有關死者靈魂安息的彌撒。它既是莫扎特筆下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安魂曲》……因為非常詭詐地,他在1791年12月5日正在創作這部作品的時候就去世了。
? ? ? 《安魂曲》真實的故事本身就很奇怪:委托來自一位神秘使者,莫扎特后來稱此人為“灰色的陌生人”。這位陌生人從未向莫扎特透露過他的身份,作曲家開始相信他正在創作自己的《安魂曲》。“實際上,這部作品是1791年7月受一位富有的貴族瓦爾賽格委托寫的”,以悼念亡妻。但因莫扎特忙于創作《狄托的仁慈》和《魔笛》,所以直到病倒時進展很少。這是唐納德·杰·格勞特在《西方音樂史》原書頁碼P509頁的記述。但是故事又有了新的發展:瓦爾賽格伯爵請人來作一首安魂曲以悼念亡妻,一開始并沒有委托莫扎特。那么會是誰呢?其實就是前文中“灰色的陌生人”他身份已經昭然若揭,他叫萊特杰普,全權代表弗蘭茨·馮·瓦爾澤格伯爵(網絡上的另一種譯法),伯爵據說頗通音律且喜歡附庸風雅,常常出錢購買別人作品然后填上自己的名字以圖流芳百世。萊特杰普是伯爵的仆人,只是莫扎特當時并不知道。而我們到目前也不能確定這部作品是否對莫扎特的死亡產生了什么影響。
? ? ? ? 現在所知道的是作曲家當時病得很厲害,他根本無法完成這部作品。簽署的手稿顯示,莫扎特只完成了第一樂章,以及第二樂章、第三樂章的開頭部分和第四樂章的詳細草稿。
? ? ? ? 許多天方夜譚般的說法圍繞著他的死亡涌現出來——人們也許可以在真實的病例記錄中發現點什么:
? ? ? ? 官方報道的死亡原因是“重癥傷寒”,但其他建議的死亡原因還包括梅毒、風濕熱、感染、食用未煮熟的豬肉引起的旋毛蟲病,甚至還有中毒。
? ? ? ?1984年的影片《莫扎特傳》講述了投毒的故事,并暗示是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里(Salieri,Antonio)促使了莫扎特的死亡。雖然可以肯定地說這則故事完全有悖于事實,但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幾天依然籠罩在神秘之中。
? ? ? ? 在這里必須為薩列里大師說幾句話:影片虛構了薩列里的人物性格,為了劇情需要他被安排成了一個壞人。實際上薩列里是莫扎特兒子弗朗索瓦·格扎維埃·莫扎特(Franz Xaver Mozart,1791-1844)的音樂老師。NAXOS唱片公司有小莫扎特作品的錄音出版發行。“薩列里從1766年起就居住在維也納;貝多芬還從安東尼奧·薩列里處接受過聲樂創作的非正式課程”。薩列里是一位大師,主要成就在歌劇創作上。確實,海頓和莫扎特一起囊括了18世紀晚期的一切體裁,他們的作品代表了這個時期最優秀的產物。所以,薩列里在音樂史上的成就很少被提及,我們大都只能看到比較有代表性的作曲家,譬如文章的主角莫扎特。
? ? ? ? 還有一則投毒的說法來自于共濟會的投毒暗害。我們知道,莫扎特很看重他同共濟會的隸屬關系。(在這里很難判斷莫扎特在共濟會中的等級)這不僅在他的信件中有所暗示,而且特別體現在他1785年為共濟會慶典所寫的作品和1791年寫的最后一首完成的作品《共濟會康塔塔》(K623)中。莫扎特的通信中最為可憐的篇章就是那些寫于1788—1791年的祈求信,那是寫給他共濟會的朋友和兄弟、維也納商人米歇爾·普赫貝格的。普赫貝格感到榮幸,對莫扎特的請求總是基于慷慨的回應。
? ? ? ? 共濟會起源于歐洲的石匠行業工會。從組織形式來看,成為一名共濟會會員的先決條件是你必須相信一種更高的力量。共濟會的精神和有組織的宗教區別在于,他不用專門的定義或名稱限定那種更高的力量。他沒有穩定的神學名稱……共濟會使用一種更通俗的術語,如:更高的存在,偉大的宇宙建筑師。這就能使不同信仰的共濟會會員能走到一起。
? ? ? ? 共濟會向所有不同種族、膚色和信仰的人開放,它提供的是沒有任何歧視的兄弟之愛。整個共濟會組織是一種道德體系:隱藏于預言,彰顯于符號。
? ? ? ? 所以從以上種種證據來看,在西方世界的文化傳統中,莫扎特幾乎不可能死于共濟會的謀殺。
? ? ? 莫扎特的安魂曲共分八個部分,分別是:進堂詠(Introitus)、垂憐經(Kyrie)、繼敘詠(又譯繼抒詠)(Sequenz)、奉獻經(Offertorium)、圣哉經(Sanctus)、贊美經(Benedictus)、羔羊經(Agnus Dei)、領主詠(Communio),繼敘詠又包括震怒之日(Dies irae)、號角響徹四方(Tuba mirum)、威嚴的君王(Rex tremendae)、慈悲的耶穌(Recordare)、羞慚無地(Confutatis)和痛哭之日(Lacrimosa);奉獻經包括主耶穌基督(Domine Jesu)和牲品與祈禱(Hostias)。莫扎特在寫到Lacirmosa的第八小節時去世,在他簽署的《安魂曲》手稿顯示,莫扎特只完成了第一樂章,以及第二樂章、第三樂章的開頭部分和第四樂章的詳細草稿。但實際上更為確切的完成度為:莫扎特完成了第一部、第二部的合唱和弦樂、第三、四部只完成了合唱,幫他將全曲完成的有艾伯勒、斯塔德勒和莫扎特的學生弗蘭茲·克薩維爾·蘇斯邁爾(Franz Süssmayr)。這部作品后來在1792年由蘇斯邁爾最終完成。他在莫扎特手稿上增加了一些器樂聲部,譜寫了《圣哉經》、《天主經》和《羔羊經》,并部分重復了莫扎特為先前的一個段落譜寫的音樂。實際上是《垂憐經》的賦格在末樂章重復出現,據說是莫扎特本人親自要求的。但這種說法未經考證。
? ? ? ?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在自己的臆測和想象中把音樂天才莫扎特的生活描繪得窮困潦倒,認為他四處給伙伴寫信以求得資助,天才的生活歷經苦難,最后的歸宿卻是被草草掩埋于一個乞丐集中的墳墓中。但是,事實情況與人們的想象相距甚遠——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彼得·謝弗的戲劇《莫扎特傳》以及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由此改編電影給我們的誤導。
提到這部電影順便可以再加一些有趣的信息。電影《莫扎特傳》中,年邁被送進精神病院的薩列里時常念叨或者大叫是自己謀殺了天才莫扎特。但是歷史上這樣的一個類似情節確實發生過,只不過死前大叫“莫扎特”的人不是薩列里,而是馬勒。不知道編劇是不是從這里面得到了創作的靈感?很值得注意。
? ? ? 莫扎特誕辰250周年時,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曾有一個展覽,展出了莫扎特生命最后的十年(1781年-1791年期間,莫扎特居住在維也納,直到35歲去世)中收到的賬單和收據。這些文件表明,在維也納音樂界,莫扎特獲得的1萬弗羅林(當時貨幣)年薪,在當時看來堪稱一筆巨款。策展人奧托·比巴說“以莫扎特這樣的收入絕對可以納入到前5%的高收入人群中。在那個時代,一年500弗羅林,便可以維持一份非常舒服的上流社會生活,一個勞動者不過就是掙到25弗羅林一年。
莫扎特還能通過教授鋼琴和開音樂會掙錢,同時,作為皇家宮廷樂師還有額外收入。他擁有私人的臺球桌、理發師、專門的馬車停車位,在維也納,他還擁有一套7個房間組成的公寓,緊挨著大教堂。展出的文件還包括一張由莫扎特簽出的800弗羅林賬單,由其皇家資助人約瑟夫二世支付。莫扎特的父親利奧波德在一封信中夸耀兒子在一場個人音樂會上掙得了1000弗羅林。“這真難以置信。”利奧波德寫道。
(關于莫扎特給家人的其他通信內容,不愿在這篇文章中摘抄了。以后可以做一篇補充;因為和本文所講的內容并沒有什么直接關聯,但是內容卻很有趣。)
展出的信件顯示,這位作曲家幾次三番從朋友處搜羅錢財以支付他昂貴的旅行費用,為了躲避債主追債,他不得不一再搬家,最起碼搬了11次。“我們需要把21世紀的人們從莫扎特的浪漫傳奇想象中解脫出來,人們以為他是個藝術斗士,事實卻是,他確實是個天才,卻是個直到生命結束都斂財不止的天才。他負債累累,沉湎于賭博無法自拔,這個嗜好尚未得到證實,但是沒有別的‘愛好’可以解釋他為何開銷如此龐大。”策展人如此總結。關于莫扎特的舉債,還有人研究說,在莫扎特的年代,負債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部分原因是因為當時社會貨幣短缺。
關于《安魂曲》與莫扎特的死亡有什么直接關聯,有些明顯是以訛傳訛的故事。莫扎特去世以后確是被掩埋在一個尋常的公墓中,與同時代普通人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