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胞物與”出自宋·張載《西銘》。張載認為人和萬物一樣源于“氣”,人和萬物的本性也是一樣的,因此人要愛萬物愛一切人,像手足同胞一樣愛護。
“民胞”民為同胞,天下人皆為我兄弟姐妹,沒有內外人之分,有難同當,有福共享。天下人為同胞,便無自己與他人之分,無自己的利益與他人利益之分,只為整體的利益而努力奮斗,整體日益興盛,整體的組成部分也提升了。
若“我”的執念太深,有自己與他人之分,心胸便不得如海一樣寬廣,無包容之心,整體就會支離分裂,心不聚在一起,力量不匯聚在一起就難以發揮出巨大的力量。
屈原悲極時吟出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杜甫看著那傾盆大雨奮力誦出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悠悠吟出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哪一句不體現出“民胞”的思想?它們為天下人的福祉奮斗著,為天下人擔憂著。
再來談談“物與”。“物與”指物為同類,天下物與我為同類。這兩個字顯露出萬物與人之間親昵密切的關系,警示著人們勿與萬物為敵,要珍惜愛護萬物,若萬物不得好,想必人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萬物里包括自然,從歷史遙遠的那端起,人不斷地利用自然,理所當然地享受自然的好處,自然養育了人,它清澈甘甜的溪水滋潤了干渴的人們,它樹上飽滿多汁的野果填飽了人們的肚子,它優美的風光帶給人們心靈上無限震撼。
而人們,砍倒它的樹,捕捉它的生靈,污染它的水,作幾首詩贊美它來當做補償,深深傷害自然,傷害萬物。“物與”提醒人們,萬物本與人為一類,那些萬物歷經的苦難終究會加倍落到人類身上,所以要愛惜自然萬物,與萬物共呼吸共生存。
所以我認為,“民胞物與”指天地與我融為一體,一切都是同胞,無我他之分,愛一切,與一切共呼吸,共進退。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