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微博,反復的搜尋,與其說漫無目的倒不如說我潛意識的在找那么一條足以滿足我的信息,余光掃過左中方的分類,我遲鈍了一下,不再往下鎖定我想要的目標,我準備先給微薄通訊錄分好類別,我是個類別分明的人,任何軟件,我都會愿意去花時間細細分類,分成我認為有意義的類別,我的手機桌面永遠只分四類“笑對人生四個圖標的分類是手機原始軟件,常用工具,實用軟件,網絡軟件”簡潔,當代潮流很火的聊天軟件微信,有的時候強迫癥犯了都會很糾結怎么微信通訊錄沒有分類功能,時常腦洞開很大的幻想著所有我能用上的軟件都是我在設計,根據我的喜好換上我的標簽,簡直天方夜譚的讓自己的幻想處于高度滿足的狀態,奇怪的是幻想自嗨過后的自己并不會有絲毫不要臉的癥狀,這大概就是不要臉的鼻祖吧。
我不算是一個走在潮流前端的人,我也不是個行在跟得上時代腳步的年輕人,所以所有上市的新軟件我都是漸慢漸熱的處于后知后覺的需要,甚至很多軟件我壓根就不知道它的存在,比較有趣的是身邊總是會有一群喜好新鮮的朋友,一款叫做陌陌的軟件,我一點也不熟悉這款聽說是找朋友的軟件,我第一次聽是邱菊告訴我的,說她在玩,具體當時為什么提到這個軟件,現在我也不清楚了,總之我從來都沒有想過去安裝它,原因有二,其一,我大概了解它的功能是聊天,比較有代表性的QQ微信(解釋一下為什么有了QQ還去安裝微信,因為微信出來的時候功能不同于QQ,另外微信是除QQ外的另一項偉大發明,是QQ的升級版更方便更簡潔)不是可以取代嗎,不好意思我也沒有那個好奇心去靠那個軟件找什么新朋友,其二,軟件名字不喜歡,是不是很奇葩的理由,“陌陌”給我感覺就不親切,功能還能有趣到哪里去,某種意義上我是個有潔癖的人,我不知道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潔癖是不是愛干凈啊,反正我理解的潔癖是內心抗拒某一事物或行為的這種表現,好比我抗拒戀愛經驗多的人,可能是因為個人比較保守的原因,總是會認為戀愛經驗多的人回憶太多內心是不夠干凈的,而我也可能成為成為完整他感情路段的一部分,我無法說服自己去成為他的下一個捕捉的獵物(題外話),以上我僅僅代表我個人的見解,切勿反駁人身攻擊,我也不想去爭論我的結論是否對錯,每個人的見解不一樣,就像我說我喜歡海,你卻說那里淹死過很多人。
其實我很想用簡短精準高逼格的詞匯寫完上面那段內容,至少你們看的時候會輕松愉悅一點,出自于我筆下的內容永遠都是那么枯燥無味,為什么寫不出好的東西,為什么我寫的東西就跟流水賬一樣,為什么我寫的東西找不到主題,我記得一個人曾經是這么評論的:你的文字或唯美,或犀利,無論是哪種,與我都沒有親切感.曲高和寡。我想這算是給我最真切的評價,這個人是李迅(這個我很久都沒有提及的人)我很贊同,一個思維活躍的人總是難以抓住重心,可能我的教育程度受限,可能我詞匯量受限,可能我交際圈受限,等等一大堆看似乎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難道這些不是真相嗎?我確實如此啊,好的事物我總是找不到精準完美的詞匯去描繪,所以一貫的通俗就是我的作風,我做不到詩詞歌賦,我也做不到人生哲理,慢慢的我明白一個道理,我太缺少閱讀了,我愛收藏書籍,各種類型的書籍看到都會想去擁有它,但是從來沒有真正的去閱讀它,我跟那些喜歡花但不澆水的行為有何區別?
所以我暗暗說服自己更多的去閱讀去豐富自己,先是會去選擇書籍的類型,勵志類型的,一本打工皇帝唐駿,我會覺得打工是件很了不起的社會體驗,再努力一點,我也可以像唐駿那樣,不能是皇帝,中個榜做縣令也行,再后來一本曾國藩識人用人管人,我會覺得心懷宏志都是偉人,再努力一點,我或許也可以像曾國藩那樣,不能是偉人,中個獎做個公司管理也不錯,慢慢的正能量都被自己安利了,慢慢被自己帶入一個誤區,只要努力就會成為別人,就是這么單純的傻白甜,以為每天咬幾個字就是在進步,太可悲的是我不懂書,忘記了那個時候我是20歲,每天傻傻的以為我看書就是有文化的人,以為我我看書就智商高人一等,以為這是可以拿出來裝文化人的資本,現在想想還好那時只是20歲,那個時候看書的行為只維持了那么一點點時間,呵呵,是因為后來我又自作聰明的發現,書中和現實壓根就不是一個可比性,說好的努力一點就會成功呢?說好的成為的那些人呢?以此消乏我對讀書的積極性。
直到幾年后的23歲,我看到上篇文章提到的那個印度人說的《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那個時候的我相對來說思想會成熟一些,看到這篇文章,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我反思,當看到另一組數據俄羅斯人每人年均讀書55本,日本人52本,韓國人11本,中國人4.39本,以我那個時候的思維能想到的反應是驚訝,我又一遍又一遍,我反思,我需要真正的去理解閱讀,而不是單純的咬字,我開始反應過來,20歲時候的那段所謂的正能量爆棚的閱讀都是用來麻醉自己的一種積極假象,所以我才明白,也許我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今年我23歲,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要暴露這個看似迷茫但有些許成熟的年紀,23歲,我發現我不再避諱討論年齡這個話題,以前總是害怕提醒自己又老了一歲,相反現在的我每每想到自己不再20歲的時候有種小小的竊喜,因為我逐漸長大了而不是又老了,當一個人可以欣然正視年齡問題的時候,也許才是真正長大的開始。重新翻出以往收藏的書籍,再次背上閱讀的名義去看書,這一次每翻一頁,每一段人生哲理真實情感,我都會去做筆記順便寫下自己的感言,這一次我更多的是把自己設身處地的走進書中,想象是書中的主人翁在體驗他所體驗的,而不在是當時信心滿滿的要成為書中那樣的人,后來我才知道,閱讀是一種態度,而不是充滿利益的等價交換,不是我讀了你就要成為你或者就會成為你,后來才知道,閱讀不會讓你成為別人,而是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有些書籍一遍看不懂看兩遍甚至三遍四遍《巴黎圣母院》,在我20歲的時候我壓根是鄙視雨果怎么會寫這種作品,怎么會列入名著史記,可當我22歲再翻一次的時候我的感受是看不懂但不會抗拒,我還會有看第二遍的欲望,今年24歲的我再去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理解了,人不必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棄,更不要過分地追求外表美,擁有一顆善待他人、無私奉獻、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充滿責任的心靈才是每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我讀懂了他所要闡述的珍惜,23歲的現在,我也不會去偏執的給自己設定看什么類型的書,因為23歲的我讀懂了一句話:書宜讀雜,業宜精鉆,我書攤陳列的不是專柜而是書籍雜貨鋪。
C:你現在喜歡看誰的書
X:我只知道我現在喜歡李健的歌
C:我挺喜歡張嘉佳的
X:我不會去特別的喜歡哪一個作家每個人寫出的東西都是有意義的如果單純的喜歡某一個人寫的東西那么我讀進去的學會的就只有那一個人的態度
C:特別深入人心的感覺
X:大部分90后都喜歡的不是張嘉佳就是張小嫻
X:那是她表達了大多數人無法表達的東西,跟大多數人產生了共鳴,所以會深入你心
X:說實話我沒有看過她們的書,但是讀過他們的段落,寫的感性,總結的很到位很直面的反應了當代90后的感情心境
C:語言特別唯美,有意境
X:他們的主筆是青春時代的感情,然后鏈接眼淚,堅強,愛,作為主體(題)
X:現在的人都是內心脆弱的,受一點委屈,恨不得就變成詩人,所以我說看書不能單一,如果經常讀張小嫻,那么那個人的世界就是充滿了愛和感傷。
C:我不喜歡張小嫻,太過于意境,就不存在現實了
X:這個世界上比我們牛逼的人,比我們智商高的人,比我們出色的人真的數不勝數,所以我們只有不斷進取,很多年之后,我們才能活著更像自己。
這是前天我跟施暢的對話,我感到幸福的是,我們開始可以以書籍作為討論的話題了,我很愛這樣的我們。
也許時間讓我成長的有些緩慢,但我慶幸的是,我可以一直分辨出自己想去的方向,內心永遠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沉淀。我感恩我的家人從來都是讓我自由的,從來沒有限制我的選擇,也許,催促婚姻,只是因為他們往往用了最糊涂的愛給我做了最壞的打算,擔心我錯過那個最好的人生伴侶,怕我將來可能會生活的不那么好,怕很多年后沒有了他們最真切的關愛,我的身邊沒有那么一個如同他們那樣愛我的那個人,我總是不耐其煩的抱怨他們的啰嗦,可是現在我懂了,那都是對我真真切切的愛,但是我現在可以負責任的告訴我的家人,請放心,我開始在點綴我的成長,因為懂得感恩我想我可以成長的更完美一些,我感恩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作家,書籍真的是那么神圣的存在,至少我是這么認為,每本書里的每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每一段落,都是那么惟妙惟肖,我承認我欠缺的閱讀還太多太多,但我會努力用心把我讀過的書認真讀懂,不管是書籍還是生活,我都將會小心翼翼的去與你溫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