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夕
前幾天,最刷屏的一部電視劇,無疑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獻禮劇《大江大河》,豆瓣評分高達8.9。
前幾天,人民日報也對該劇做出了高度評價:
打動無數觀眾,一份“不可能,我不信”的執拗,一種“不想辜負這個時代”的樸素情感,跨越時代引起共鳴。
網友也毫不吝嗇地夸贊:這才稱得上高水平的國產劇,熬夜追劇都值得。
正所謂,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大江大河》能夠獲得如此高的贊譽,除了優秀的劇本、感人的故事情節外,更離不開演員鮮活細膩的表演。
而作為男主的王凱,此次也給觀眾帶來了莫大的驚喜。
在劇中,王凱從發型、膚色到眼鏡、老頭汗衫,到說話的語氣和羞澀的表情,都完美地詮釋了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氣質。
而無論是執拗的在革委會背誦人民日報爭取大學名額,還是因錯失心儀的單位在學校一個人打球吃飯,王凱都將人物的內心世界詮釋得淋漓盡致。
尤其是姐姐去世那場戲,宋運輝只站在那都能讓人感覺到他的悲傷,之后的哭更是賺足了觀眾的眼淚,那種失去親人的痛苦和絕望感,被王凱演活了。
那一刻,我們都相信王凱就是宋運輝。
其實,宋運輝這個角色對于王凱而言是有難度的,畢竟他要減去18歲,跨越時代的長河去飾演一個內心純粹的少年。
一個人一旦走過歲月的滄桑后,無論是神態還是眼神,都很難再有少年感,但慶幸的是,王凱做到了。
而成功塑造角色的背后,除了努力和用盡所有感情和人物融為一體外,別無其他。
此次出演宋運輝,王凱坦言“具有顛覆性的挑戰”,除了年齡上跨越較大外,人物本身的形象也有極大的反差感。
最初,連導演孔笙對啟用王凱都有過擔憂,還曾“警告”他演這部戲可能會“掉粉”。
但作為一名不斷渴求突破的演員,王凱從未想過給自己設限,他更看重角色本身是否能激發自己內在的表演潛力。
所以,為了更貼切人物本身,除了在造型上破壞形象外,他還特意從67公斤減到了60公斤,以“排骨瘦”來貼合宋運輝的書生氣。
其實,確定出演后,王凱也很緊張,他怕出錯,怕給人一種違和感,為此私下做了很多努力。
找那個年代的人去聊天,看那個時代的影像資料和一些合影,在鏡頭下那些人穿什么樣的衣服,是什么樣的精神狀態。
王凱就通過這些去揣摩那個時代的人物的一種狀態
王凱在接受采訪時曾說:“只能在臺下做大量的充足的功課,現場才不會出現各種狀況,才不會緊張和害怕,才能詮釋好角色。”
認真到極致就無所畏懼,正如德國著名哲學家恩格斯所說:“誰肯認真地工作,誰就能做出許多成績,就能超群出眾。”
宋運輝的成功,離不開王凱背后下的苦功夫,一個摔倒的戲都要拍好多遍,從外形到內心也做了很多的探索。
哪怕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表演不到位,都要重新來拍。
王凱這次能夠徹底突破,離不開他對角色的敬畏之心和對自己的苛刻要求,在靠刷流量就能一夜爆紅的娛樂圈,王凱的演繹之路走得艱辛而又漫長。
有些人在十幾歲的年紀就已經聲名遠揚,頂著年少成名的光環,過早地進入到人生的輝煌階段。
有些人在三十而立時還只是襯托別人的配角,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堅守初心,砥礪前行,那些備受歲月考驗的人,唯有依靠默默努力,才有可能走向屬于自己的巔峰時代。
王凱無疑是后者,如今走到哪里都備受矚目的他,曾有過一段很長時間的蟄伏期。
作為八零后早期的孩子,王凱高中畢業后聽從了父母安排,找了個“鐵飯碗”的工作,不過,千篇一律的枯燥生活使他感到厭煩。
后來,因外形帥氣,他經常參與當地電視臺的節目錄制和廣告拍攝,一次機緣巧合去北京拍廣告,片場導演問他:“小伙子,你是中戲還是北電的?”
導演無意中的一句問話,讓王凱的心開始蠢蠢欲動,他意識到,或許憑借自己的外形條件可以踏入演藝圈的門檻。
回武漢后,思前想后了一星期,王凱果斷扔掉了別人艷羨的清閑工作,獨自踏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
每一個敢告別安穩,踏上陌生路途的人,或許都會有個不平凡的未來。
上天對這個敢于去追求夢想的年輕人還是很眷顧的,2003年王凱順利考進了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后直接簽約華誼兄弟。
原以為燦爛星途就此開啟,卻不成想,簽約整整一年,王凱一部戲也沒有拍到?
在他倍感生活壓力和前途極其渺茫的時候,《丑女無敵》劇組找到了他,雖然有戲可拍,可王凱并不高興,只因那是一個嘴毒、翹著蘭花指的娘娘腔角色。
不過這個角色的成功塑造,也讓王凱小“火”了一把,但隨之苦惱也來了,因為這部戲很多人給他的定位就是適合“娘娘腔”。
之后找到他的劇組無一例外都是這樣類型的角色,都被王凱拒絕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喜歡這樣的定位。
拒絕后王凱又失業近一年,若是別人,可能會屈服于現實,但王凱的骨子里有一股勁兒,一種少年才有的灑脫決然,他清楚自己的追求和方向。
正如侯鴻亮對他的評價:“他是個非常認真扎實的演員,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我一直佩服這些敢于對現實說“不”的人,他們堅守初心的傲骨,注定會“守得云開見月明”。
到了2012年,王凱已經30歲了,但在成名要趁早的娛樂圈他依然是個“無名之輩”,他依然倔強地堅持自己的內心。
每一個守得住寂寞的人,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迎來綻放時刻,王凱亦如此。
在他最無望的時候,《知青》劇組向他拋來了橄欖枝。
這是一個硬漢的形象,為了詮釋好角色,王凱吃了不少苦頭,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冰天雪地里拍了七個月。
當時為了營造大風雪的感覺,劇組搬來鼓風機對著王凱的臉吹,他回憶:
“那可是很爽的感覺,手指凍得失去血色,十指連心的疼法讓他忍不住罵娘,慢慢回血那一瞬間,就像把你的手放在門縫那軋,往死里軋。”
《知青》的播出,雖然讓王凱在圈內混了個臉熟,但離真正的紅還有很長很長的距離,直到《瑯琊榜》和《偽裝者》相繼播出,王凱才真正走進了大眾視線。
無論是剛正不阿的蕭景琰,還是八面玲瓏的明城,王凱都拿捏的非常到位,堪稱完美。
沉潛12年,在最落魄、最難熬的時候,王凱選擇了遵從內心的聲音,這種精神又何嘗不是我們身上所缺少的。
大紅之后,王凱的選擇機會更多了,但他沒有在鮮花和榮譽的包圍中迷失自己,他依然只想做個簡單又努力的演員。
在拍攝《鐵道飛虎》中有一場馬背戲,需要演員騎著馬追火車,雖然要拍好幾個不同角度的鏡頭,而且帶有一定的危險性,但王凱堅決不用替身。
有一次差點從馬背上側摔下去,馬和火車很近,如果摔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在《英雄本色2018》時,有一場跳海的戲,當時青島的氣溫是零下,寒風凜冽,海水刺骨,王凱依然親自上陣。
當落入水中后,他很快感覺腳開始抽筋,甚至失去了知覺,衣服里三層外三層,吸了水之后越發厚重,拖著他一直下沉。
但王凱咬牙堅持下來了,他也給自己灌雞湯,“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經過12年蟄伏,近6年的爆發,王凱的演技已經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有人這樣評價王凱的演技:
“靜水流深,細膩綿長,尤其是眼神戲,王凱的眼里自帶故事,只要微微緊縮眉頭,就會讓人感受到他內心的起伏。”
王凱的未來,值得期待。
在演員這條路上,王凱經歷過前途無望的清冷,也感受過不被認可的惶恐,好在最后他成全了自己,正如他在白玉蘭頒獎典禮上所說:
“我還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我自己,我要感謝這十年中的我,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堅持過來了,我未曾放棄。”
懷揣著赤子之心的堅持,最令人動容。
其實,王凱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除了演戲,王凱還熱愛音樂,在《跨界歌王》的舞臺上,他努力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
他唱每一首歌,都要去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所以,他是當之無愧的“跨界歌王”。
現在的王凱是有兩千萬粉絲的當紅藝人,走到哪里都有一堆迷妹,但或許是成名較晚,他非常坦然地面對這一切,更多時候是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演戲上,用心做一個好演員,不斷的突破自己,是他的信仰。
演藝圈來來往往,有些人我們眼看他高樓起,又眼看他樓塌了,但一路走來,王凱的步伐很穩,如他所說:
“人生不必著急,到什么時候,不忘初心就好。”
喜歡王凱的獨善其身,也佩服他的純粹與堅守。希望我們在面對人世種種誘惑時,也能不改初心,活的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