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足夠用心,我就足夠走心
談到現在活躍在各大熒幕上的綜藝節目,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也往往千篇一律。無論是原創的,還是國外引進的,無論是具有教育性的,還是單純娛樂喧嘩取眾的,都在試圖迎合大眾愈發挑剔的口味和眼光。當然這些綜藝節目涌入的多,更替的也快,如果一味隨波逐流重復乏味的套路,那么,節目很快就會被擠出競爭市場,被永久地淘汰掉。
事實證明,這個時代永遠需要在有價值的東西上填充不斷被替代的新鮮感的。
個人平時偏愛看一些音樂類型的節目,遠到05年的《超級女聲》和《我型我秀》,近到這幾年反響熱烈的《中國新歌聲》和《我們的歌手》。趁現在還趕得上《歌手》熱播的尾聲和熱度,就以《中國新歌聲》和《我們的歌手》這兩檔音樂節目來談談我個人觀看的感受吧。
這兩個音樂綜藝節目最直接的共同點就是讓沉寂多年的音樂類型節目在廣大群眾和網絡媒體中掀起一番久違的收視高潮,無論是話題力度還是網絡影響力,其全新性的顛覆和創新力都贏得了一大批觀眾的追捧和好評。
兩者雖然都是從國外引進的音樂類節目,但其在設計環節,創新力度上仍然費了不小心思,既保留了原版的先進血液,又融入了中國元素,將娛樂和文化深刻地融合為一體,給觀眾傳播了真正愛音樂,傳播好音樂的價值理念。同時節目的設計結構也突破了以往電視音樂節目統一固定或者環節定位不清的缺陷,形成了思路清晰,合理完整的節目流程。
其音樂的純粹性是我一直最為欣賞的一點。在如今以收視率為王道的電視節目,制造話題的熱度往往是許多節目慣用的套路,‘秀'成了貫穿節目的導引線,這兩檔節目的誕生明顯是為中國電視節目注入一股清新的暖流,不為節目效果,不喧嘩取眾,不低俗不跟潮流,只講究音樂的品質。聲音與情感就是評判的唯一標準,像《中國新歌聲》的導師以背對學員的“盲聽”模式挑選心儀的學員進入自己的隊伍。《歌手》則脫下歌手的光環以最平凡的歌者的姿態重新演繹歌曲,觀眾全憑音樂與現場的感染力作出票選。這種公正和專業的權威性自然贏得了不少聽眾的好評與支持。
在音樂水準上這兩檔節目明顯高于其他音樂類節目,《歌手》更是擁有強大的音樂設備和后期制作,讓觀眾不單單覺得這是個比賽,而更多的是在欣賞音樂。無論是在《中國新歌聲》里素人選手還是《歌手》里面專業的資深音樂人,每當看到他們全情投入,高超水平的發揮和現場感染力都會讓人不自覺由聲而入,被完全代入歌曲意境中,渾身起雞皮疙瘩。讓人不得不感嘆音樂給予我們的震撼和節目超乎想象的精彩。
這兩檔節目在賽制形式上其實有明顯可觀的區別。《中國新歌聲》如以往的選秀節目一樣由明星通過層層關卡選出最優秀的選手,是由“草根”變明星的過程。而《歌手》卻反其道而行,明星變“草根”,如情歌天后林憶蓮,live天王林志炫,鐵肺歌后彭佳慧,這些禁得起時間的推敲,帶著一個時代的印記的歌手,這些耀眼的名字和閃亮的稱號構成了《歌手》里面讓人驚艷的明星陣容。明星的光環本身也是一種吸引力,強大的粉絲團體,不同年齡層的受眾群體,為這個節目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而且在每位歌手背后配請了一系列知名娛樂藝人當經紀人,不僅僅是臺上各路明星的緊張決逐,臺下經紀人之間的明爭暗斗也頗有觀賞性。
從娛樂性角度上看,《新歌聲》現場的笑點和活躍的氣氛是高于《歌手》的,畢竟相對于《歌手》來講它是屬于素人的選秀節目,全程下來選手的自我介紹,評委的一番爭奪學員的過程都給節目制造了不少笑點,看起來更具娛樂性。但是《歌手》這個節目透露的更多是緊張和莊重的現場氣氛,像在一個歌劇院,觀眾端正地坐在臺下,聚精地看著一個個表演者演繹一場靈魂的交鋒,看到動情之處,再展現一副無法自抑的陶醉模樣。畢竟這些關乎專業歌手之間尊嚴和勝負的比賽會給歌手們更大的心理壓力,觀眾們也會在他們歌手的身份上給他們賦予更大的期待,這就難免讓節目的緊張氣氛更濃重一點。
在音樂選秀的實質意義上,《中國新歌聲》更重在發掘好的音樂人,培養一批優秀的音樂人,像從里面出來的冠軍張碧晨,梁博就憑著自己的實力和才華上了這季《歌手》的舞臺,這幾年也創作了一些出色的作品,收獲了一大批忠實聽眾。《歌手》則以成名的歌手為導向號召回歸音樂的純粹。同時也捧紅了一些被埋沒的實力唱將或者已經過氣的歌手,像前幾季黃綺珊和鄧紫棋就通過這個節目被更多人熟知和喜愛。
但作為觀眾我卻不喜歡這個節目排名和淘汰的賽制,節目結尾導演洪濤用一大段臺詞拖延時間宣布排名的鏡頭我大多數時候會選擇不看,網絡上對于這些排名的爭議我也覺得很沒必要,因為上這個節目的每個歌手的唱功都不容置疑,歌手對每首歌的詮釋方式也有每個符合它胃口的聽眾,在這個舞臺上,現場的感染力一定程度上決定歌手排名的前后,出場的順序往往也成了歌曲在觀眾心中彌留的關鍵因素,出場順序靠后的歌曲在觀眾心中的印象總是會比第一首深刻,同時平淡抒情的歌曲在《歌手》這種舞臺上是比較吃虧的,比如品冠,光良這類柔情走心的歌手總是容易被先淘汰,用排名賽制來評價他們的現場的發揮對于他們是不公平的,他們不是唱得不好,只是不適合這個舞臺,他們的歌屬于一個人,不屬于一群人。
當自己一個人靜靜待著的時候,我想我更愿意聽這種走心的情歌勝過于聽全程飚高音的high歌。
就像《歌手》第一季的林志炫說的:“我相信,每一位參賽的朋友都是帶著對音樂的虔誠而來,都有自己堅定的音樂的信仰,雖然可能都不一樣。賽制是一個手段,重點在吸引大家關注這個節目,通過這個手段真正的是在臺上盡情揮灑自己的音樂信仰,并找到這個信仰的追隨者。”
其實,一個無論是那種音樂形式,一個節目的成功除了有一個好的團隊和與時俱進的創新力度,最重要的是守護音樂的純粹,堅持音樂的初心。我們需要看到的是更走心的,更真誠的音樂,真正為了音樂而做音樂的人。
而這些節目為那些真正愛音樂的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為有音樂夢想的人進一步實現理想的目標,節目散發的音樂正能量也會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音樂的魅力。因為我相信,如果一個節目足夠認真,那么觀眾一定也會走心。
活動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