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跟蔣坤元老師,并沒有交集。剛進簡書的時候,我根本不知道蔣老師是何許人也,也不知道什么權重,像個初生的牛犢,橫沖直撞,毫無章法。
后來慢慢的懂得了一點規則,于是就關注了一些持鉆多的大咖,但是很多都沒有回關,這也可以理解,因為畢竟是剛進簡書,沒有幾個鉆,就像山腳下的一棵無名小草,仰望山頂上枝葉繁茂的大樹。
可是讓我沒有想到,蔣老師竟然關注了我,而且一直到現在一年有余,都沒有取關,當時除了感動以外,只知道老師是個大咖級的人物,并不清楚他的處世為人。
后來隨著很多友友寫他的文章,慢慢的對他有了了解,而后又看到很多友友的文章,都有了蔣老師的點贊與贈貝,而且還有的友友得到了老師的贈書,當時心中真是既羨慕又嫉妒。
于是偷偷的去拜讀老師的文章,老師的文章質樸接地氣,沒有華麗的詞語,沒有矯揉造作之感,充滿了煙火氣,我被一下子吸引住了。
受老師作品的影響,我也改變了原來愛寫詩的習慣,先后寫了紀實系列故事,像阿飛的故事,帶刺的玫瑰花,我的苦樂年華等。終于有一天,蔣坤元老師也給我的文章點了贊,能得到老師的寶貴一贊,是何等的開心和快樂呀!
特別是現在老師正在簡書發表的小說《慈悲》,更讓我受益匪淺。
小說中的祖母,出生在貧困家庭,她沒有文化,不知道自己的生日,甚至沒有一個大名,可是就這樣一位普普通通的婦女,卻用她的勤勞和智慧,撐起了一個家。
小說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顯示了祖母的慈悲之心和深明大義,其中一段這樣說,
因為祖母的一句話,后來大隊就不“剪雞頭”了,應該說祖母挽救了許多大雞小雞的性命,用佛語就是“功德無量”也。
小說表現了祖母人性化的慈悲,她的菩薩心腸,處處體現在每件兒細小的事情上,讓人由衷的敬重和懷念。
還有三家換親,祖母說媒那段,為了撮合親事,祖母風雨不誤,不辭勞苦,成人之美,這何嘗不是積德行善之舉。表現了祖母,不但有悲天憫人之心,在待人處事上,更充滿了智慧與擔當,文章寫道,
祖母說:“年輕人對愛情有美好的向往,這是對的,但現實生活,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所以最美的愛情,也要面對現實。其實,把現實生活過好,就是一種幸福的生活。”
祖母雖然沒有文化,但這是對那個年代的愛情婚姻最精確的闡釋,換親固然不可取,但也是那個年代無奈的選擇。
后來經過祖母百般的調解,多方打聽,吃了很多苦,跑了很多腿,終于,三個家庭都有了圓滿的結局,這也正是我們讀者所期待的結果。
“你要懂得,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努力學會謙卑,把自己深深埋在泥土里,再從泥土里發芽,開出美麗絢爛的花朵。”
這段話,正是蔣坤元老師高風亮節的真實寫照。
簡書里,很多的人抱團取暖,可老師卻獨善其身,從不拉幫結派,以自己百萬權重,點贊新人。從不考慮得失,不被鉆貝的收益綁架,每天給自己認可的好作品打賞,試問,幾個人能做到!
這種博愛之心,很值得我輩尊重,遇見蔣老師,真乃我們寫作小白的幸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