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上看了張藝謀的《影》,既然已上映那么久,都沒有太大的水花,不是小眾就是不盡完美。
老謀子是攝影出身,善于運用色彩和光影作沖擊視覺。
他的電影向來是美的,可是弱在講故事。
有一種看攝影大片的感覺。
再加之老謀子近年來一直有沖奧夢,明顯的討好外國觀眾的傾向。
與之相違和的是,導演躲在幕后講故事。冷幽幽的,讓人覺得他們都缺少了一點點溫情。
黑白水墨色調素雅,非常有意境。
1
非常喜歡娘娘在其中的扮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服飾也有飄逸之感。
但是滿屏的水墨道化服,不利于人物個性的突出。
娘娘在劇中飾演夫人,是一個內心復雜的角色。
有人認為這個角色不夠豐滿立體。
大概是把她當做權力的犧牲品而不是參與者。
夫人有美貌有智慧,也有謀略和武功。
可是人物設定她甘于被控制,甚至是最后被嚇得魂飛魄散。
孫儷的演繹略有夸張,也許是人物設定的問題吧,觀眾也不知所措的感覺。
她與鄧超飾演的兩位男人的感情糾葛也不夠動人。
可能是如此超凡脫俗的畫面質感容易讓人清冷,不易傳達情意,可沒有情就不能動人。
連我最后都覺得,她不愛影子,也不愛都督,若是她特別珍愛自己,必定會不惜一切代價為自己謀劃。
我甚至一度以為,她是個與主公有染,攪動謀劃整個局勢的禍水。
可能老謀子還是男權意識,在這里最終勝利的一定是男人吧。
她既不愛自己,也不愛影子,甚至也沒有看出來他愛夫君。
她是個無根的存在。
2
相比孫儷的表演,鄧超的表演要更驚艷一些,他完全演出了一人分飾兩角的不同特征,讓人覺得,這就是兩個人。
當然這其中有道化服的作用。
但他仍是整部電影提分的部分。
這個角色從頭到尾,心路歷程算是完整的。
觀眾至少可以理解他的行為,不是沒有緣故的。他的人設是合理的。
當然在故事的鋪墊上,仍然是不盡完美。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假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么過分注重穿著打扮的人,是不是要內涵少一些。
看老謀子近年的電影都有這種感覺,美則美矣,就美的空洞。
如果鋪墊成功的話,影子殺真身的時候,觀影人應該是痛快的。是情緒積攢到一定程度的噴發。可我是完全是納悶他殺真身的動機。
真身當時已說自己時日不多,一切都由他來承擔,他放影子和小艾走。
也許是真身的話不可信,影子帶小艾走是想讓他們落個畏罪潛逃的名聲。
總之看得撲朔迷離,不明不白。
最后小艾的留白,是首尾呼應,可是本來就不太清晰的劇情,這留白也不知道從何談起。
3
看完這部片子,突然覺得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哪里相似。
影片有幾處血腥到肉的鏡頭。
都督用刀割入影子的胸膛,是特寫。
青萍長公主被楊平以大刀劃破肚子流血而死,那肚子上的刀痕很深,血四處滲出,也是特寫。
殘酷的廝殺,如長公主小花一樣的柔弱女子,死都血腥的讓人不忍直視。
似乎與《滿城盡帶黃金甲》里,皇帝一遍一遍的鞭尸自己的皇子一樣觸目驚心。
讓我產生了極度的不適。
是為了宣揚兇窮極惡的權力么。
人性本惡么。
導演是個對美要求比較高的人。縱觀幾代謀女郎,都有一張上鏡臉。
臉小才上鏡。
關曉彤是美的,三石弟弟也是美的。
但都美得空洞。
導演請他們來,自然知道他們在業界的口碑和定位。
想來導演對美的追求還是超過了故事本身。
他們倆的結局,好像凸顯了戰爭的殘酷,他們好像才是受害者,本是花一樣的年紀,為了權力的游戲,前赴后繼。
三石弟弟的自大和青萍的莽撞無腦好像果然是一對。
導演仍把他們塑造的,毫無人性和思想。
死得可惜但又不值得同情。
4
最大反派不知道應不應該獻給主君,前期的昏庸蟄伏,與后期的逆襲,給這個角色加了分。
但是仍然死得很低能。
鄭愷的演技有點舞臺劇的感覺。
也算中規中矩。
但算不上驚艷。
他把那種瘋癲,亦假亦真的樣子也演到了六七分像。
大BOSS死得突然,反倒減了分,完全不合邏輯。屬于拉低智商的操作。
胡軍是用來借“氣”的,要得就是他那副威風凜凜的概氣,好不負前期在敵人口中聞風喪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高大形象。
如果胡軍沒有這氣勢,電影也削減了一半,這個敵方陣營中的最大角色,必須難搞定,才能撐起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以凸顯權謀運籌帷幄的高明。
老謀子不是沒有想法的人,是觀眾太挑剔嗎?
怎么看都像是一部給外國人看的電影。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也許外國人了這樣的電影,會像看《英雄》一樣,感嘆中華古典之美學。
可是,沒有好故事的支撐,不過是一部攝影大片,一部花架子,再想渲染什么意境,也是縹緲的。
沒有對人性的思考,對信仰的感悟,迎合大眾的口味,過于個人主義色彩。都是一種迷失。
電影,注定是要講好故事的,導演應該思考收斂自己的強項,提升自己的短板。
如此這樣,美則美矣,美的外露,美的沒有延伸與回味了。
有人說,導演、作家最難的是控制自己的欲望。貴在精準的表達,一股腦把自己的想法都抒發出來,不作取舍是不對的。
道化服,色彩與光影永遠是為講故事服務的,不然喧賓奪主,電影不就真成了攝影大片了嗎?
我們仍記得《大紅燈籠高高掛》里邊的紅燈籠襯托的凄涼。
記得《我的父親母親》里邊,章子怡那生機勃勃的奔跑。
我記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里,鞏俐搖曳的身姿,含淚的眼睛,對于命運的那種無力感。
老謀子多次沖擊奧斯卡,都是提名攝影獎項。
本以為《金陵十三釵》,有了好劇本好編劇,一定是最有希望的,可是依然敗給商業化。
當他們得知貝爾得了獎的那種欣喜,足以看出,貝爾這個角色一定是迎合西方觀眾作的設置。
從前那些不帶有討好任何人的客觀講述,娓娓道來,都成了經典《活著》、《秋菊打官司》、《紅高粱》......
商業片是為了生存而存在的,是不得不低頭的無奈,可是商業片想與藝術兼得,是難的。
各個導演都在探索,王晶、馮小剛、姜文.....
要么就俗到底,要么就始終端著,從王晶的赤裸裸到姜文的執著。
可能都受人敬佩。
那么老謀子是不是越走越遠了。
望你早日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