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檔調解節目中,女兒正對著鏡頭一邊哭泣,一邊控訴她的母親。
女兒說:“我和母親沒有什么感情,在我很小的時候她就離開我出去打工了”。
鏡頭轉向另一邊的母親,她正在難過地掩面流淚。
原來,這位母親一直靠和丈夫擺攤賣春卷,供養女兒上學。
主持人問女兒:“我聽說,你不讓媽媽參加你的家長會,什么原因呢?”。
女兒平靜地說:“因為別爸媽都是打扮得光鮮亮麗地去給孩子開家長會,而我的媽媽,總是從攤位上匆忙取下圍裙,帶著滿身煙味,穿著滿身油漬的衣服就來了,這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
[圖片上傳失敗...(image-dcaff5-1617872248089)]
聽到這里,媽媽一邊擦眼淚,一邊說:“我也感覺到了和其他家長不同,但是我心里很開心,因為女兒的成績很好”。
此時,主持人說了一句話,我明顯地看到臺下觀眾的情緒被煽動起來了。
主持人說:“女兒嫌棄媽媽,媽媽卻以女兒為驕傲”。
[圖片上傳失敗...(image-21a754-1617872248089)]
主持人的話之所以會觸動臺下的觀眾,我想大概是因為在傳統孝道,所宣揚的“犬不擇家貧,子不嫌母丑”的觀念已經深入中國人的骨髓了。
無論父母做什么,就因為他們是父母,所以只能是對的!
而公然嫌棄父母,控訴父母,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是要被人唾棄的。
就像有的網友說,“母親那么辛苦地賺錢供她讀書,竟然嫌棄自己的母親?”。
甚至還有人在網上發表留言,謾罵這個不懂事的女孩。
網友們的憤怒不無道理,可是貧窮的愛一定就是粗糙的嗎?
所謂粗糙的愛,就是父母只會關心自己的孩子是否吃飽,是否穿暖,是否身體健康,除此之外對他們的精神世界一無所知。
[圖片上傳失敗...(image-5e3133-1617872248089)]
-02-
我出生在十八線小縣城的偏遠農村,那里有很多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有的孩子四五年都見不到父母一面,好點的也只能在過年的時候見一面。
每當年末的時候,只要這批打工的父母一回來,村里的小孩子就全都穿上了最潮流的衣服;吃上了高檔零食;玩上了各種新奇玩具。
在這幾天里,這些孩子是最幸福的。
可惜好景不長,正月十五一過,村口每天都要上演一出生離死別的大戲。
最后在一片哭聲和罵聲中,這些父母決絕地揚長而去。
隨著新衣服穿舊了,零食吃完了,玩具玩膩了,這些孩子又回歸到往日的留守生活。
偶爾接到遠方父母打來的電話,內容就是老三套,“好好吃飯”、“好好學習”、“聽爺爺奶奶的話”。
家長們看似關切的問候,得到的始終是孩子們漫不經心地回答。
這樣的對話發展到最后,孩子們只會在有求于家長的時候敷衍幾句:“好了,好了,知道了,不要再說了”。
關于孩子的成長,家長們沒有時間參與。關于孩子的內心,家長們沒有耐心了解。
結果,這些家長發現孩子和他們不親近了,要么想要拼命地討好彌補,孩子卻全然不領情;要么咒罵罵孩子白眼狼,親子關系徹底決裂。
最后,這些家長只能委屈無奈的說:“我雙手搬著磚,就無法抱你。我放下了磚,卻無法養你”。
這群孩子,從小不被愛,不被理解,不被看見也就罷了,最后還要為父母的不負責買單。
到底誰更值得同情?
-03-
而我,和這群孩子恰恰相反。
我爸媽在他們最好的年紀生下了我和妹妹,原本他們也有機會同村里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樣走出大山。
但是,他們卻選擇了留守山村,扛起鋤頭,守護我和妹妹。
因為是精耕細作,再加上看天吃飯,我們家最困難的時候三個月都吃不上一口肉。
我上大學之前,所有的衣服、鞋子、書包、都是揀人家穿剩下的。
衣服倒也罷了,不合腳的鞋子穿多了,以至于我的腳現在嚴重畸形。
妹妹更是可憐,她不僅要撿衣服穿,還要撿我穿上剩下的,用剩下的。
以至于妹妹現在自己有了賺錢能力之后,總是喜歡報復性的消費買各種各樣的衣服。
然而,比起我們從貧窮里得到的精神財富,這些身體上留下的這些烙印,就顯得很微不足道了。
我爸常說一句話:“再小的孩子,也有臉”。
所以,他們總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小心翼翼地保護著我們的自尊心。
讓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上三年級的那年,我們語文老師讓我制作一張背書表貼在教室里。
我辛苦做了一下午,剛貼到墻上,就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憤怒的一把扯掉扔在地上。
并惡狠狠的說了句:“重新做”,徑直走了。
留我弱小無助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我覺得很委屈,一時間眼淚刷刷地流。
放學回家的時候眼睛紅腫,父親問我怎么了?
我把事情的原委說給他聽了,父親臉色凝重,他說:“你們老師要給你道歉”。
我聽了這話愣住了,那時候老師在我心目中是絕對的權威,根本不敢挑戰。
然而,正在一旁翻地的母親聽完我的講述之后,默默放下手中的鋤頭,打了一桶水進屋了。
過了半個多小時,她換了一身干干凈凈的衣服出來跟我說:“走,我送你去上學”。
我不知道母親的用意,就一路跟著母親到了學校。
母親問我要不要跟她一起去見見語文老師?
我嚇得直搖頭,并且還勸母親快回家,我已經沒事了。
母親開玩笑的說:“怕什么嘛,老師和咱們一樣,都是一張嘴巴兩個耳朵一個鼻子兩只眼的人,有我在她不會吃了你的,咱們就去問問她為啥發那么大的火,是不是你做錯了”。
我將信將疑地跟著媽媽走進了老師的辦公室,老師見到媽媽帶著我來了,一時間竟然有些錯愕。
老師應該不會想到,在那種窮山僻壤的小山村,一個母親竟然能扔下鋤頭不干活,帶著委屈的孩子跑學校來找老師。
不等母親開口說明來意,老師就對媽媽,豎了個大拇指,她說了八個字:“有母如此,何不樹人”。
母親不卑不亢的說:“感謝您的體諒,如果不是孩子的錯,希望她能得到一個真誠的道歉”。
然后,老師帶著去了教室,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鄭重地給我道了歉。
她解釋說自己是因為心情不好遷怒于我,希望我能原諒。
我一下子就哭了,心中的委屈被父母看見,被父母理解,被父母撫平,我感覺比給我住大房子,穿新衣服,吃高檔零食溫暖幸福千倍萬倍。
再后來,我上初中了,有一次我上想買一個學習機。
我知道家里的經濟條件根本不允許我買這樣的“奢侈品”,但我真的很想要。
我鼓起勇氣給爸媽說了,說出去的那一刻我就后悔了,可父親卻爽快地答應了。
他爬上柜子頂,拿出一個木匣子,里面全是一毛五毛的角票。
父親說這是他平時去鎮子上趕集賣煙葉掙的,我們一邊數,一邊認真將那些皺巴巴的錢鋪平,大概數了150元。
父親把這些錢遞給我說:“拿到村口小賣部換成整錢吧”。
這么多年了,我一直不知道父親這么做的用意。
直到我看到這個視頻里,女孩說她母親給她買學習機,從口袋里掏出一堆沾著油漬的零錢,一張張當著營業員的面數的時候,她站在一旁看著,漲紅了臉。
父親可能也是怕我當著陌生人的面一張張數錢,他不想讓我直面貧窮,過早地體會那種被貧窮赤裸裸羞辱的感覺。
所以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我窮得體面點。
再后來,我上高中了,有一次考到了年級前十名,學校讓邀請學生家長到學校開家長會。
接到通知的時候父親和母親正在地里收谷子,正值大忙搶收的季節,我以為他們不會來了。
沒想到,他們不僅體體面面的來了,還提前準備了一段稿子。
見到我的時候,父親還在滴哩咕嚕的背,我說老師沒有安排發言啊?你背稿子干嘛?
父親說:“萬一人家讓我上去講兩句,我可不能給你丟了人啊”。
父親的這話,讓我鼻頭一酸。
而母親還穿了一件絲質襯衫,我以為是她臨時買的,還嫌她太刻意了,母親也沒有多解釋。
多年以后,一次和小姨閑聊的時候,無意中得知,那件襯衫其實是我媽跟小姨借的,我媽根本舍不得買新衣服。
但是為了保護我的自尊心,她還是頂著烈日,騎著自行車跑了幾里地去借了一件襯衫。
實際上,我并不會因為父母穿得不好來參加我的家長會,就嫌棄他們,埋怨他們。
但是,當他們穿得很體面,有備而來的時候,我內心里還是很開心的,這種開心成年后都化成了感激。
所以,當我看到視頻里這個女孩對她母親的控訴的時候,我其實是很同情這個女孩的。
如果父母總是用奔波生計,沒有時間關照孩子為借口,忽略他們內心的成長,最后還要以愛之名綁架他們,讓他們懂得感恩,這對孩子們來說會不會很委屈?很不公平?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無論你創造多大的財富,都不及他們被理解,被看見。
父母的語言,是雕琢孩子成長最銳利的刻刀。
謀生和懂愛,永遠不沖突!
關于貧窮和愛這件事,你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分享你的經歷。
關注【青瓜說】專注“情感”、“職場”、“心理”、“教育”問題解答, 碼字不易,您的點贊,轉發,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謝謝陌生的您給我的鼓勵,我會繼續堅持輸出更優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