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不是創始人,不過經歷了兩次創業型團隊工作后,我有必要總結一下,?避免以后犯同樣的錯誤。
僅僅是就我的經歷而言的東西,未必適用于其他人。
缺少必要的資源、各類型的合作伙伴
“只要有一個好的想法,就差一程序員了”,雖然這是一個笑話,但確實不了解互聯網的人會有這樣子的錯覺。那些互聯網的暴富神話不斷的刷新的人們的認知,神話不免有些加油添醋,也不免還有很大運氣成分,“一個人的成就,不光要看努力的程度,還要看歷史的進程”。
喬幫主也好,比爾蓋茨也好,還沒創業時,都是當時世界頂級的IT人才,正是因為走在了世界的最前面,加上良好的社會資源和運氣,才成為了神話。至于喬幫主還學了書法,會搞搞藝術,喜歡追求完美,還很偏執,這導致里喬布斯成為喬幫主,而不是另一個比爾蓋茨(當然我不是在貶低蓋茨)。
假如我要在路邊賣燒烤,我要創業了。并不是我買點肉,選個地方就開始干這么簡單,這么做虧損的可能性很大。
首先我要很了解燒烤這個行業的情況,這個行業還有沒有前景,利潤怎么樣,一天大概能賣出去多少,競爭激烈嗎,我的優勢在哪里,我要投入多少錢才能回本。其次我要有方法搞定城管,避免別同行排擠,怎么搶一個好的位置等等。
另外,可能我有獨特的貨源,我的成本比別人低;可能我的燒烤技術一流,口味比別人好;可能我和城管關系好,這條路只有我一家可以賣。有了這些關鍵的優勢,創業還沒開始,已經成功一半了。
因此,創業其實早就開始了,從工作的第一天就開始了。也許是積累業務能力、也許是掌握更多的渠道、也許是多交幾個朋友,也許,還要等待一個時機。
缺少快速迭代的思想
“快速迭代”是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快速更新產品版本,達到快速試錯、快速轉身、快速占領市場的目的。
在實際項目中,實現快速迭代不是那么簡單。
比如技術原因。當界面的代碼和后臺的代碼混淆在一起,我想要迭代界面的時候,成本就變得很高了,最后不了了之,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事情。因此,在實現之前,應該先和開發溝通好,確認二次迭代有沒有問題。
比如團隊計劃變更。俗話說,計劃跟不上變化,項目不等人就這個意思。也許是上線的效果不理想,領導出于大局考慮,決定放棄項目,使得原本的迭代思路,根本沒有實現的機會。這也是我遇到的事情,在首次開發的時候,也因該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盡量完善項目,當然該舍棄的還是舍棄。
比如士氣心態發生變化。首次發布產品的時候總是會有些許期待,即使工作比較辛苦,大家也都是一腔熱血。但效果不理想的時候,多少會產生懷疑,也許就會中斷了項目。
這是很常見的現象,特別是互聯網。新產品失敗,我覺得是正常的,失敗是大概率事件,反而成功是黑天鵝事件,關鍵是找出失敗的原因,做好面對失敗的準備,這是一個產品上線該做的事情。
前期忽視用戶測試
開發前期,沒有經過用戶調查,沒有哪怕一個真實的用戶使用、測試,就貿然上線。在我看來,這幾乎是導致一個產品最終走向失敗的必然路徑。
經過6-8位真實的用戶測試,就可以大概排除百分之80的問題,特別是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即使對于創業公司,8人次的測試來說,成本并不大,關鍵還是有心。
很久以前我曾是豆瓣FM的活躍用戶,有一次他們發了一封私信,邀請我到他們公司做測試,提出了現金獎勵的方式,并且報銷交通費。
做互聯網產品,我們一定要去了解用戶,而不是閉門造車。
復雜化,功能化
復雜化和功能化,程序員創業比較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堆積功能,創建復雜的產品邏輯,導致產品沒有精確的定位,成為一個什么都有,但又好像什么都不是的境地。
首先,功能太多,導致項目過于龐大,在人員本來就不足的情況下,迭代更加困難,轉身成本高,最后不了了之。其次,用戶使用時,上手難度增加,感到不知所措。
我認為,任何功能的開發,都應該緊貼使用場景。
而過多的功能堆積,反而會大大降低產品的使用體驗。該舍棄的果斷舍棄。
盲目的抄襲
說實話,在互聯網公司工作,我們很難不面對抄襲,我們抄襲別人的,別人也抄襲我們,這是一個現象,也是迫不得已。
當然抄襲本身是不提倡的,作為設計者,應該對原創保持最大的尊重。不過,有時候在條件苛刻的情況下,抄襲借鑒也是一個完成項目的捷徑,誰又能說,自己從來沒有借鑒過別人的作品。
我認為,借鑒的行為本身沒有問題,關鍵是設計的思路,我們要知道為什么這么設計,這么設計的好處在哪里,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用這種設計,這是一個設計者的基本素養。
就好比界面設計模式,它本身就是為了固化某一個設計思路,使之成為一個標準,讓設計者反復的使用,從而達到減輕用戶使用成本的目的。對于這一情況,肯定不能定義為是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