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個陌生的女孩奮力沖向我,在傍晚的香港西環(huán)街頭。我的腦子里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究竟要發(fā)生什么。
我和她,距離一個街口。女孩的腳上是夾趾拖,跑起步來相當費事。可即便如此,她還是邊跑邊不停地喊著“先生”,生怕我不回頭。
到底發(fā)生了什么。餐費已經付過了,還要怎樣呢?
女孩終于在我面前停下。大概是有點岔氣,女孩叉腰俯身,傾力平復呼吸。是的,再次確認,這就是剛才那家素食店的服務員了。
她想要說什么呢?
然而她什么也沒說。只見她努力挺起身子,一把將手上的東西交給我,緊接著又飛奔回去了。
哦,那是我的手機。
我的臉登時就紅了——自己粗心大意,竟給別人添了這許多麻煩。我喊著向她致謝,可惜她跑得太急,一次也未回頭。
02
其實她本不必這樣折騰。也許是當日精神不振的緣故,我在離店后壓根就沒意識到手機落下了。
即便意識到了,記性差勁如我,真地能夠斷定手機一定是掉在店里了么?
而且,對她而言,這么追出來也是個挺麻煩的事。我清晰地記得,吃飯的時候,店子里只有她一個服務員。
顯然,她暫時放下了店里的一眾食客,只為把一部手機趕緊物歸原主。
也許,這就是所謂“人情味”吧。
換言之,就是陌生人對陌生人本能的善意。
03
我對香港的感情,總是愛恨交織。
因為內地人的身份,我曾在這里遭人冷眼。現在香港的氣氛不太好,這一點大家都知道。
然而,要讓我不喜歡香港,我卻怎么都做不到。
究其原因,我想就是這種時時感受到的人情味,最讓人割舍不下。
我想起常逛的一間超市,那兒有個愛說話的收銀員大媽。我買東西的時候,時常遇上她幫我結賬。大媽普通話雖爛,但每次都要努力著慢條斯理地聊幾句天。
東西買多了,大媽總會提醒:“袋子很重,提袋子要小心。”要是買了雞蛋之類,大媽肯定會說:“這個雞蛋先放在一邊。我先幫你裝別的,最后再放雞蛋上去,這樣不會碎”。
說白了,這都不是她必須要做的——所謂善意,無非如是。
我又想起在香港歷史博物館遇到的趣事。展覽檢票口,檢票大媽按例說了些參觀注意事項,當然全是廣東話。我雖不能開口講粵語,聽力卻還湊合。大媽說的話也簡單,我自然都聽得懂。
于是我點點頭說:“我明白了。”大媽先是一愣,緊接著便切成普通話:“真地聽懂了?”“聽懂了”。
然而大媽依舊不放心,又一字一句地把注意事項用普通話講了一遍。好吧,這下肯定是懂的啦。
我和大媽都笑了。她笑得釋然,我笑得舒心。
04
雖然曾經感受過這城市的殘酷與冰冷,但我同樣無數次地被她的善意溫柔相待。
這就夠了。
那件事之后,一直尋思再去那間素食店吃一次。一來店里的素排骨確實好吃,二來也希望能略做回報。
可惜動心起念時已然太晚。再次去的時候,店家早已歇業(yè)大吉,店面也換成了早茶餐廳。
到現在都還記得,發(fā)現這事的當天,自己一個人惆悵了好久。
好吧,既然店子已然不存,那就把她寫下來,讓她在文字中永生吧。
大眾緣素食店,你會一直在,就在我深深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