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什么事情,你的心情會比較平靜?一般是以下三種情況:
(一)可以用已經擁有的能力解決。
比如富人很少為錢發愁,學霸很少為考試發愁,情商極高的人很少為交流發愁,擁有預知能力的人不會為結果發愁等等。面對自己擅長的事情
(二)可以有把握在一定時間內通過自己這方面能力的提高去解決。
比如小說突破百萬字,考試拿到前十名,銷售突破幾百萬等等,只要在合理的時間用合適的方法就可以達到。
(三)遠遠超出能力范圍,絕對無指望能做到的。
比如身無分文,卻要億萬家財;手無縛雞之力,卻要打倒上百壯漢;一介平民,卻要裂土封王。這種事情對于絕大部分人是難以實現的目標,所以也不幻想,不抱希望。
當你自身能力越強,經歷越多,越能夠承受住更大的壓力,敢于面對更大的難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人誠不欺也。
當欲望太多、面對問題太多、追求太高,而能力又難以達到的時候,人最容易煩躁。
所以我們不能等遇到問題再去想辦法解決,而是預想將來可能面臨的問題,越早做準備越好。這樣在面對問題時,內心就容易保持平靜。
這也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先定目標的原因,確定了目標,我們就可以預想未來可能面臨的種種問題。
(分割線)
確定了志向目標,接下來就是確定路線向著目標前進。
雖然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前進的路線總有好和差,應該怎么走才最好?
《大學》中寫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是:古時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知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這是儒家以天下太平為目標,確定的路線為:立志——研究萬事萬物——獲得知識(格物致知)——意念真誠——心思端正——品性修養好——家族安定——治理好國家——天下太平。
后來王陽明先生前半截路線修改了一下,可能被他格竹子的事情影響,不太認同格物致知,把佛學的部分思想引入進去,強調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
認為“只要先辨一個真切為善之志,專一在此,更無別念掛帶,便是良知栽根處。從此戒慎恐懼,從謹其獨知處下手。別人不知,只我自知處,是謂獨知。若能從獨知處下工夫,時間久了,自能見意誠境界。意誠了,自然就能認識“知行合一”的本體。識得此體,自然能領悟到自己的良知。”
確定的路線就是:立志——獨知——意誠——知行合一——致良知。
這兩條路線一個以物質為主(物質決定意識)研究,一個從心靈出發(意識決定物質)研究。
第一條路線簡約一下就是大部分人的研究方向。即確定目標——找到相關資料——學習——知行合一——達到目標。得益于數據爆發、信息傳播的大時代,這條路變得越來越容易實現。
(一)找到相關資料
在互聯網的大潮中,很多人都在分享知識,除了極個別方向,只要你愿意去找,就可以找到很多相關資料,比如文獻、專利、視頻、書籍等等。
難做的就是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分析出自己所需要的資料。首先需要自己先了解最基礎的知識,然后通過朋友、老師、專家等推薦,選出一些合適的資料進行詳看。
(二)學習
現在有各種提高學習能力(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等等)的書籍、課程、軟件等等,通過分析歸納總結一切,會有一些提高。
除了學習能力,學習方法也是尤為重要,當然自學能力極強的人基本上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目前比較出名的學習方法有:費曼技巧、西蒙工作法、番茄工作法、思維導圖等等。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
(三)知行合一
學習了就要實踐,同樣也有很多工具可以作為輔助,在手機和電腦上可以借助很多便利的軟件,現在很多事只有你想不到的,你想到的很多事情,網上都有解決方法,所以不要一昧的埋頭苦想,合理的利用網上資料可以極大的提高效率。
以現有社會資源來看,只要你多學多問多找,資料、方法、輔助工具等等都很容易找到,尤其是等VR、AR技術成熟之后,可以不需要花費太多的錢就可以體驗逼真的場景、運動、科技等等,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剩下持之以恒和深入思考。
持之以恒一方面靠自信心,一方面靠人的意志力。當你覺得越來越順手的時候,自信心就越來越強,當你把遇到的困難當做是成功上的磨難,意志力也會越來越強。
關于第二條路線,王陽明也提出了他的看法:
初學者心猿意馬,心中考慮的多是個人私欲而不能夠集中精力,因此,姑且可以教他學習靜坐,安定思緒,平息心中私欲。
靜坐第一步是“息思慮”,也就是讓自己的心進入空寂境界。
首先要有個安靜的環境,如此才能比較容易靜下來;其次,坐姿可有很多種,盤坐、立坐皆可。佛家和道家喜歡盤坐。立坐就是“正襟危坐”:雙手手心向下放于膝上,背挺直,全身放松。王陽明心學用的是此法。最后,調整呼吸。純用鼻呼吸,講究細、長、均、緩、輕,最后讓呼吸平穩。(之前這些都有所寫)
可默背重要文章(心經、清凈經等等)或心念幾字(南無阿彌陀佛、天人合一等等)或心存一物(天、地、人等等),以一念代萬念,時間一久,自然入靜。
然后還一味像槁木死灰靜坐,就沒作用了。就要進行第二步“反省體察、克制私欲”。
想想自己那些欲望是不對的比如好色、貪財、慕名等等,把它消滅掉,留下好的欲望,好的追求。這種功夫是不能間斷的,平時要像鏟除盜賊,有絲毫的私心雜念萌動的時候,就要立馬斬釘截鐵地克服,絕不能姑息縱容,讓它有放松的機會,不能包藏它,更不能讓它有生路,如此才能盡掃心中的私欲,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誠意”和“謹獨”進行護航。
“誠意”就是正念,喜歡善如喜歡美色,厭惡惡如厭惡惡臭一樣!,實際上就是不要欺騙自己內心,對于重大問題內心必須堅決,認為對的就是對的(理論上應以圣賢之道為準),把不對的去除。不要天天換標準,今天覺得不義之財是壞的,明天經不住誘惑取了又覺得沒啥,內心長期處于矛盾之中,人就容易起煩惱。所以學心學的人如無道德、法律的約束,很容易走極端,好人是真的好,壞人也是十足的壞。
“謹獨”意思是就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注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嚴于自律,在一段時間內思想行為要統一。
如果在靜坐過程中沒有誠意和謹獨,就容易迷失自我,隨波逐流,難以知行合一。
概括就是堅持信念,靜坐思定,摒棄雜念,以誠意謹獨護之,久之可心神安定,之后就可以進行其他行動了。
還有很多別的方法,比如《盜火》,講的主要就是“心流”,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通過一些練習讓大腦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高度的“心流”狀態,讓人全身心投入,忘記自己,忘記時間,全身的細胞感覺都調動起來,還充滿愉悅感。在你做特別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應該會有這種感覺。
上面第一種是用身外之物培養,第二種是用心培養,卻缺少了一種,身體培養。
一方面可能是過去人需要經常活動身體,所以不需要說,常說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可是人家也是經常寫毛筆字的,腕力那也是很強的,比干體力的人差點,比現代人可不差。
另一方面有可能大家覺得身體不重要,影響甚少。很多古人都追求極高的精神境界,舍去一身臭皮囊。現在為了安全,很多學校寧愿學生下課在教室里看小說,也不讓出班級門活動,對孩子的身心有很大傷害。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的重要性遠遠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樣,身心合一也是存在的,所以必須要找到能夠提高學生成績的活動幅度小的安全鍛煉,才能在學校得到廣泛的推廣。
而這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練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