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書記還有一個身份是大學教授,而且是一位喜歡讀《萬歷十五年》的教授。育良書記為何如此喜讀《萬歷十五年》?
《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書記本非貪色之人,不然,憑借塔的地位和權力,女人似乎是信手拈來的。
但是劇情并非不可翻轉。碰到喜歡讀書的美女服務員高小鳳,學者出身的育良書記忽然間就愛心泛濫,評價其“出淤泥而不染”。才子佳人的浪漫情愫,開始在年近花甲的育良書記心中涌動。于是,兩人就在美人計策劃者提供的別墅中談史論今,一個揮毫潑墨,一個紅袖添香,然后……就有了然后。
古往今來,人們求人辦事往往投其所好,或金錢美女,或古玩字畫,絞盡腦汁。而專門找一位女子惡補《萬歷十五年》,以此來拉攏腐蝕官員,可謂是別出心裁,讓人耳目一新,且極有儒雅之感。高小鳳作為一個沒怎么上過學的服務員,能夠在一個月內弄懂《萬歷十五年》,也是很勵志!而高育良從一個一直頗理性的學者型官員,最終完敗于一個“懂明史”的小姑娘,也是很可惜!
不得不問問:置于育良書記案頭,又被人投其所好的《萬歷十五年》,究竟是一部什么書?
明朝夾在元和清之間,從朱元璋白手起家到燕王奪位、仁宣之治、土木之變等,直至最后吳三桂開邊境引滿清入關,共歷十六帝而亡。
明朝給世人的印象,很多時候都和宦官有關系。另外,就是它的重文輕武——明朝是文人政治的鼎盛期。
《萬歷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先生,對文人盛世的明代萬歷朝著名大臣和官場運行的描述,估計是熱衷權力的育良書記汲取“政治智慧”的一個重要源泉。
萬歷皇帝所在的時代,正是明朝開始走下坡路之時。萬歷幼年即位,最開始執政時,一切都仰賴首輔張居正。張居正是萬歷前期的掌權者,也是他的老師,對他的要求面面俱到,極為嚴格,萬歷很長一段時間生存在其陰影之下。
張居正在歷史上最有名的是他主持的改革,包括財稅體制改革的“一條鞭法”,追求改善行政效能的“考成法”等。讀者在讀張居正的興衰時,既能看到他的歷史功勞,也能讀到他寬以待己、嚴以待人---這是張明顯的道德缺陷,私心太過,總重用自己人,對異己切割排擠,而他又為了圖求虛名,常授意周邊人代他開難言之隱,因而死后,百官對他的批評似乎都是基于道德,而不是功過。
由于道德瑕疵,且改革引發眾多保守官僚不滿,壓抑已久的萬歷皇帝最終否定了自己的老師。首輔死后,不僅被抄家,與其有關的人、事、物都遭到牽連波及。
看到這,一直被懷疑在經營“漢大幫”的育良書記,估計很有感慨!
萬歷十五年,是萬歷皇帝的政治分水嶺。本打算借打倒張居正宣告自己的權力與權威的萬歷發現,他面對的是更為龐大的文官集團——他想冊立自己喜愛的妃子所生的兒子為皇太子,卻遭到百官反對。
得不到百官的支持,他開始以消極抵抗的方式“怠政”,例如拒絕任命重要的人事更替、遲遲不定皇太子以及和宦官走近沉浸于嬉戲游樂等。
從此點來看,萬歷是昏君,然而在萬歷十五年之前,他親臨朝政,事必躬親,體恤臣民,減少稅收,似乎又是賢君的作為。
黃仁宇說這本書不在針砭個人的歷史價值,而是宣揚“大歷史”觀:人事雖然更迭,朝代或許不同,但相同的情況卻在發生。我們活在現代,對某人物的評價,有時也單看一時的表現,會說這人變了,變得不老實且處處投機取巧,卻不問是否有社會環境的關系或因果。
就像育良書記,他的身上有很多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或官員的特點。趙家在漢東三十年里,高玉良的政績談不上出眾,卻靠著傳統官場的揣摩上意、妥協以及為人處事的學問一路高升,甚至一度超過了政績突出的李達康。
然而,即使是在和趙瑞龍等人同流合污之后,他依然保持著理性,他太明白官場的是是非非,以打太極的方式保留自己的處事風格。當然,待他最后想懸崖勒馬卻為時已晚。
高育良喜歡讀這段歷史的原因,估計就在于它能讓人反思:你看著過去這么久的事情了,卻還覺得熟悉,究竟是該高興于自己的自覺,還是該悲哀于我們一再的重蹈覆轍,而沒有汲取教訓?
宦官專權一直被認為是導致明朝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萬歷十五年的文官集團,似乎比宦官亂政更加嚴重。這種文官集團的政治綁架,今天則依然在上演。而要對此進行改造,皇帝、首輔、軍將、地方官員、哲學家、鄉紳等等各個層面,都需要一場大的改變,而非局部的改造可以完成。
可能,育良書記正是自認為“看透了”這一點,才毫無“避諱”地與小鳳姑娘走到了一起。
酷哥注:育良書記其實并未看透,本書蘊含了一個“歷史的大失敗”在內:沖突既開,恢復故態決無可能!本書的知名度頗高,歷史地位毋庸置疑,在此不再贅述。這里僅引用幾位名家對此書的贊嘆:
朱學勤---初讀《萬歷十五年》,如受電擊,至今記憶猶新。
江曉原---就在這彷徨猶豫之際,《萬歷十五年》出現了,它象一盞指路明燈,讓我看到,學術文本其實還可以這樣寫!這堅定了我選擇學術生涯的信心。
許紀霖---《萬歷十五年》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我幾乎是模仿著這本書來寫自己的處女作!
王小波---《萬歷十五年》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的前輩是怎樣作人做事的。儒學的罐子里長不出現代國家來。
王 ?朔---《萬歷十五年》像一扇窗,打開了我的視野。在現今這個我們自稱著繁榮穩定、歌頌著太平盛世、表面上生機勃勃的社會,用黃先生鋒利的刀一劃,是不是也會發現皮下種種腐爛的肌膚和筋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