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一直以為,只要生病(感冒、咳嗽、拉肚子……)就要去看醫生,就要聽醫生的話,乖乖吃藥。
懷孕的時候,有一次重感冒加咳嗽,因為吃藥會影響胎兒發育,所以就一直扛著,多喝水,清淡飲食,扛了幾個月竟然好了。那時才認識到人的身體竟然可以自己抵御疾病。
娃出生后,對于生病吃藥這個事更是謹慎,希望生病后能食療的就去食療,生怕藥物會帶來后遺癥,于是開始去了解一些養育護理知識。
慢慢地才認識到原來打噴嚏,流鼻涕,咳嗽,嘔吐,拉肚子,發燒這些我們常見的病癥其實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是為了將病毒或細菌等排除體外,發燒是為了病毒或細菌燒死。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這些常見疾病的癥狀其實就是幫助我們的身體抵御外敵入侵。當流鼻涕,咳嗽,拉肚子,發燒等常見病癥來臨,我們首要做的不是止咳,止瀉,退燒,如何消除病癥,而是消除病因,適當休息飲水放松心情提高身體免疫力。
?回憶我家寶寶出生至今, 生病的次數并不多,能夠通過食療的我一般不會給他吃藥,比如,感冒了就多喝白開水,每天吃一個鹽蒸橙子,不用吃藥,沒過幾天就會痊愈。我家寶寶最常見的就是腹瀉,最早腹瀉是在四五個月的時候,還沒加輔食,那時就給寶寶喝煮蘋果的水,一兩天就好了。
記得今年十一前的一兩天,寶寶十六個月時,天氣突然轉冷,那天風很大,我照例帶寶寶在小區里玩,照例穿了長袖但多加一個馬甲,結果中午回來午飯后就開始上吐下瀉,本打算十一出去旅行,這下好了,計劃要泡湯了,先把寶寶養好再說。這次病因,顯然是寶寶受涼了,立馬通知寶爸下班后從附近的藥店買丁桂兒臍貼(驅寒止瀉)和口服補液鹽(防止嚴重脫水),飲食上只給寶寶喝白米粥,自制酸奶加益生菌(寶寶不怎么喝益生菌泡的水,喜歡吃酸奶),晚上睡覺的時候用小熱水袋給寶寶捂捂肚子,雙手搓熱順時針給寶寶按摩按摩,就這樣沒有去醫院,兩天就好了,恢復正常的飲食,十月二號也正常出去游玩。
小孩腸胃嬌嫩,肚子要注意保暖,吃東西也要注意,尤其是冬天,前一段時間,晚上我和寶寶都喝了擠的鮮橙汁,當時自己下肚都覺得冰冰的,很是猶豫要不要給寶寶燙一下,自己有點犯懶,結果旁邊的老公也說喝點應該沒事,睡前我就感覺肚子難受,疼痛,很是擔心寶寶的肚子是否也難受,結果寶寶就拉肚子了,也不好好吃飯,第二天帶寶寶去母嬰店洗澡,發現寶寶的肚子鼓鼓的像有個小氣球,應該是脹氣,這次拉肚子的原因不是簡單的受涼,可是脹氣應該怎么處理呢?沒有來得及去看書查資料,正好母嬰店旁邊是個社區診所,洗完澡就順便去看了看,醫生檢查的確是脹氣了,消化不好,醫生說可以貼丁桂兒臍貼,醫生又檢查寶寶的嗓子,說有泡泡,是病毒感染,必須開藥,于是開了一袋沖劑(治感冒的),一盒小瓶小瓶裝的糖漿(治嗓子疼,支氣管炎的),一盒利巴韋林(抗病毒),再三囑咐一定要喂進去,一天三次,要連吃七天,不然嚴重就會類似手足口病,我想幸好來看醫生了,不然誤了時機,感染手足口病就壞了(前段時間,小區和豆豆玩的好的好幾個寶寶都得了手足口病住院了,很慶幸豆豆躲過一劫。)回到家,給豆豆喂藥,開始嘗了一兩口,結果怎么都不張口,怎么都喂不進去,喂進去也吐掉不愿吃,真的沒辦法,小家伙還不是很懂吃藥是怎么回事,一點也不配合,我也就妥協了,想想吃了一兩口應該會有點效果吧,晚上仍舊是一口都沒喂進去。寶爸也安慰我:“算了吧,以前生病你不都是不怎么喂藥的么,不也好了,沒事的。”
第二天,心里不放心,還是帶寶寶去診所看了看,醫生說嗓子還是有泡,藥要繼續吃,要喂進去,連吃七天,于是又買了一個喂藥器,臨走前仍舊擔心喂不進去,就問了醫生:“今天吃飯狀態好了點,嗓子的泡泡是不是好了點?”醫生說:“比昨天是好些了。”心里竊喜,沒怎么吃藥,沒有嚴重,相信即使藥喂不進去,寶寶自己也許能扛過去。回到家,發現對一個一歲半的孩子來說,喂藥器也不起作用,寶寶非要哭鬧要自己拿著玩,藥喂不進去,還把藥碗打翻,我又妥協了,不打算給寶寶吃藥了,貌似過了一兩天,沒有吃藥,拉肚子和之前一樣的處理方式,寶寶好了,一切都很正常,心想醫生讓連續吃七天的藥,不是過度治療嗎?如果按照醫生說的那樣,是藥三分毒,連續七天的藥量,不也是一種傷害嗎?
這是寶寶出生第二次看醫生,第一次的時候也出現過過度治療的情況。那是去年冬天,寶寶六個月,發燒了,低于38度5,我都是給寶寶貼的降溫貼,心想如果高過這個溫度就給寶寶吃點退燒藥,每次生病,我都會去崔玉濤的育學園,還有自己買的書《親密育兒百科》查找資料,然后各種育兒網,媽媽圈看看大家怎么做的,總想弄個清楚,生怕寶寶受罪難受,我知道發燒嚴重與否不是根據寶寶發燒溫度的高低,而是根據寶寶的狀態。其實那次寶寶的狀態都還好,并沒有萎靡無精打采嗜睡,但是溫度后來燒到39度多,可是寶爸不淡定了,很擔心,于是冒著雪帶寶寶去了醫院,到了醫院,各種檢查抽血化驗,醫生說吊水小孩受罪,開了三天的灌腸,還有很多藥,回去密切關注寶寶狀態,每兩小時記錄一次寶寶體溫變化,回去吃了藥,寶寶睡了好長時間,體溫降下來了,但是一直處于35度多點,這是體溫偏低,晚上還有點拉肚子,擔心是灌腸惹的禍。若不是這次寶寶發燒,我都沒接觸過灌腸療法,百度下,有說好的有說壞的,查育兒書針對發燒也沒有介紹灌腸療法的,想到一個同學在老家縣醫院上班,就網上咨詢了他,他幫我咨詢了他們醫院的兒科醫生,說他們醫院通常不使用灌腸,因為灌腸通常下藥過猛,藥量不易控制,對小兒腸道會有刺激。第二天寶寶狀態好轉,體溫恢復,想到同學說的話,就沒去灌腸了,第三天寶寶狀態也很好,打算不做了,去社區醫院退掉后面的兩次灌腸,結果醫院醫生再三說明如果不做后面的鞏固治療,很容易復發,會更嚴重,他們見到很多種案例,最后還是選擇聽醫生的,結果本來去醫院前笑嘻嘻,精神很好的寶寶下午又轉萎靡了,嗜睡,體溫又變低,我這下鐵定了,第三次的醫藥費我不要了,也不去做灌腸了,在家好好照顧他,又過了一天寶寶恢復正常,之后也沒有反復,只是臉上和身上有少許紅疹,一兩天便消失了。我才意識到這就是崔玉濤說的幼兒急疹。真后悔帶寶寶去醫院折騰抽血灌腸啊。
或許很多醫生追求的是治病,是否很快很高效地治好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忽視對身體的傷害,而我們的身體也會有很強大的自我修復機制,作為家長,真的很有必要多了解科學育兒知識,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一些疾病防護和用藥常識,不能盲目信任所謂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