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六章? “金匱之盟”真偽
第五節? “金匱之盟”為什么在趙光義即位六年后才冒出來?(一)
(續昨)這些小事,為什么引起趙匡胤怒氣?
其實這都是趙匡胤的借口啊!趙匡胤為了替掃清趙光義接位的道路,只得忍痛割愛,將趙光義的主要反對者、自己心目中的“社稷臣”趙普罷免。對此,趙普也心知肚明,到河陽后,特意上書趙匡胤辯解。據《長編》(卷十四)記載,趙普的上表內容為:“外人謂臣輕議皇弟開封尹,皇弟忠孝全德,豈有間然?矧昭憲皇太后大漸之際,臣實與聞顧命。知臣者君,愿賜昭鑒!”
趙普辯解說,外人認為他反對趙光義,趙光義忠孝兩全,別人人怎能輕易離間?趙普等于不打自招,承認自己有反對的行為。
趙匡胤總攬全局,能不清楚個中關節?因此他沒有回復趙普,只是將趙普的上表,放在藏“金匱之盟”的金匱里。趙匡胤此舉,為以后趙光義諒解趙普,打下了牢固基礎。
趙普反對趙光義即位,正史當然無法記載,一個是太祖、一個是太宗,一個是賢相,三座高峰,哪座高峰都不能錯!因此這件事正史中找不到很多痕跡。
但是浩如煙海的史料中,仍然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1,《宋史.宋琪傳》(卷二百六十四)及李燾的《長編》卷十九記載的一件事,我們可以從中一窺端倪。
趙光義為“開封府尹”時,有位下屬名宋琪,擔任“開封府推官”。趙光義對他很是禮遇,可是宋琪身在開封府,心朝宰相堂!不知怎么和宰相趙普搭上了聯系,經常去趙普府邸,趙光義得知后,十分厭惡,大概是公元965年左右,終于找了一個機會,向趙匡胤推薦,將宋琪貶到隴州(筆者注:甘肅隴縣)任知州,后來又移到閬州(筆者注:四川閬中),都是天遠地遠的地方。這件事很能說明,趙光義和趙普是有矛盾的。
話外提一句,趙光義即位后,宋琪向趙光義表示悔過自新,趙光義原諒了他,召他進京,并幾次提拔其官職,最后宋琪官至宰相,說明趙光義其人,很有肚量!
2,《長編》卷三十三,公元992年七月,趙普病故。趙光義謂近臣曰:“普事先帝與朕,最為故舊,能斷大事。向與朕嘗有不足,眾人所知…”
在此,趙光義明確說,趙普對待趙匡胤和趙光義,是最要好的老朋友。可他后面話鋒一轉,說趙普和他曾經有矛盾,眾所周知…
既然是老朋友,怎么會有矛盾?趙光義還不便說出原因來,只能含蓄表達,趙普曾反對他繼位啊!
3,宋朝文人的私人筆記,記載便直接多了。
北宋宰相丁謂(966-1037)的《晉公談錄》有一則筆記提到,趙光義說:“若趙普在中書,朕不得得此位。”趙光義心中明鏡一般,如果趙普一直在中書省為宰相,他難以順利繼承皇位,說明趙普反對他繼位,明白無誤。
朱弁的《曲洧舊聞》(第一章)的記載:世傳太祖將禪位于太宗,獨趙韓王密有所啟。太祖以重違太母之約,不聽。太宗即位,入盧多遜之言,怒甚。召至闕而詰之,韓王曰:“先帝若聽臣言,則今日不睹圣明。然先帝已錯,陛下不得再錯。”太宗首肯者久之,韓王由是復用。
什么叫“密有所啟”?就是趙普暗中提醒趙匡胤,不能傳位趙光義。后來趙光義召趙普對質,趙普理直氣壯說,先帝若是聽我的,哪有你現在的皇位?
還有學者引用文瑩的《玉壺清話》(卷第三)第一則筆記中的記載:“上(筆者注:指趙光義)謂普曰:‘朕幾欲誅卿。’”,以此來反證趙普曾反對趙光義即位。
其實,按文瑩此處的記載,趙光義對趙普說,我差點殺了你!是因為盧多遜屢次在趙光義面前毀謗中傷趙普,趙光義被迷惑了,于是起了殺心。這和趙普反對趙光義即位,似乎沒有幾毛錢關系。
在這同一則筆記中,文瑩還介紹說,趙光義沒殺趙普,卻將趙普貶黜到河陽,趙普臨行河陽前,膽戰心驚,向趙光義辯解,說自己參與“金匱之盟”的事。還說趙普寫了兩券,一券放杜太后棺材中,一券趙匡胤放金匱中。趙光義在金匱中找到“誓書”,消除了疑心,并懲處了盧多遜。
筆者前文談及過,文瑩的記載,大都道聽途說,他隱隱知道一點影子,卻又說不準確清晰,趙匡胤臨終托事,文瑩記載得含糊不清,“金匱之盟”他又說的迷糊。且不說有沒有“兩券”,單單一個基本歷史事實,他就搞錯了,趙普被貶河陽,是趙匡胤的“杰作”,哪是趙光義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