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是2016年度中少數的幾部優秀華語電影,影片自上映以來就獲一路好評,女主角馬思純和周冬雨也憑借此片獲得第53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即將頒發的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此片更獲11項提名。
這部影片好在哪里?我認為最出彩的地方,是這部影片擁有一個青春片少有的主題,并通過對角色的塑造和重構故事鏈,來深化主題。
影片主題
關于影片《七月與安生》的主題,不同觀眾觀看后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觀眾認為這是一部精彩的閨蜜間為了男人的撕逼大戰,甚至還帶入角色:如果我是安生,斷不會收家明給的禮物;如果我是七月,一定都不介紹家明與安生認識……還有一些觀眾認為這是對女性兩種性格的探討,七月溫順賢淑,安生古靈精怪,七月追求安穩,安生向往自由,經過與家明的愛恨情仇,兩個人交換了性格、交換了人生。
我非常認同上述看法,這部電影好看就好看在,不僅有精彩的“閨蜜內戰”、還有對女性性格、人生的探討。同時,影片其實更近一步,講述了兩位不同性格的女性追求“自由”的故事。
什么是自由?它很難被描述,但是看電影,我們可知其含義。
這個追求自由的故事,開始于家明的出現。
在這之前,七月與安生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安生帶七月打碎消防鈴(當然打碎的過程是七月完成的),七月為安生提供溫馨的“家”,安生根據意愿考取職業學校、在酒吧打工,七月按部就班上普通高中。
家明的出現,讓兩個姑娘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自由。當七月在山洞里偷偷發現安生與家明的曖昧時,為了保持與安生、家明的穩定關系,七月只能裝作不知道,和一個并不是那么愛自己的男人在一起;安生為了保持與七月的良好關系,不得不背井離鄉,離開七月與家明,離開七月與家人給的溫馨的“家”,卻忍不住偷偷收了家明給的禮物。這個階段,兩個姑娘不得不做出選擇,但是她們并沒有意識到,以為這樣做就是為了對方好。更有趣的是,此時的安生恰恰以為離開是一種自由。
長時間的失去這種自由并沒有給生活帶來幸福。七月希望通過按部就班的生活,與四個家長合力將家明綁在自己身邊(所以在家明提出想去闖一闖的時候,七月才會如此生氣。),這個時候的她并不幸福,但這時候的她認為自己是幸福的,因為能和家明在一起。閱讀安生的來信,看到安生不用考慮考大學、找工作,不用考慮如何拴住一個男人的心,七月漸漸開始羨慕安生“自由”的生活。
但是安生的生活真的自由嗎?為了讓閨蜜過得幸福,即使對家明有好感,也知道家明喜歡自己多于七月(在安生出走的時間點),卻不得不遠離。在外漂泊的生活看上去是自由的,但是今天得靠看起來愛自己的搖滾歌手,明天得靠半路認識的攝影師,后天得靠20秒喝掉一大瓶紅酒混口飯吃??雌饋戆采肴ツ睦锞腿ツ睦铮菦]有一個地方,沒有一個人是可以把“心”放下的。終于有一天忍不住,安生還是回去找七月了。
七月失去的,是離開“家”的自由;安生失去的,是回“家”的自由。
再次見面,沒好過幾天,七月與安生之間的矛盾就爆發出來。為了對方,雙方強迫自己遠離對方,卻得不到對方的理解。
當安生與家明在北京再見面,當離開了七月的視野,兩人都抓住了機會。
有人會說,是因為安生原來要結婚的男人出車禍了,才給了她與家明在一起的機會。其實電影有一個鏡頭給了解釋,原來家明送給了安生紅繩玉佩,再次見面時家明以為安生換了其它掛飾,但在車禍現場,當家明抱著情緒失控的安生時,晃動中發現安生佩戴的還是自己送的玉佩。我想,這個鏡頭的含義是,即使沒有車禍,安生會在下一次、下下一次遇到挫折時選擇與家明在一起。
家明離開后,七月還是希望通過電話、網絡聊天來拴住家明。她借口自己不愿意出遠門,希望家明常常想著自己,能?;丶铱纯?。終于有一天家明開始冷漠,七月敏感的意識到家明的變化,于是到北京一探究竟,原來是安生。
電影到了這里進入高潮。掀起高潮的,當然是兩個女生的撕逼大戲。通過高潮,七月與安生的性格都開始轉變,七月不再保守,她開始嘗試主動出擊處理問題:給家明一個月時間,來結婚,不來滾;在新婚前,她更是主動讓家明在結婚當天消失。七月不再懼怕別人的看法,她決定離家出走,過安生以前“自由自在”的生活。
其實安生的性格轉變要早于七月,常年的漂泊讓她渴望有一個家,她開始越來越保守。通過售樓她傍上了大款,大款意外死亡后,有家明陪在身邊??墒前采私?,與家明在一起終究不是長遠之計,七月的出現,讓家明決定徹底放棄安生。這時候的安生開始意識到,只有自己才是真正靠得住的。她開始參加各種學習班,考取各種資格證書,讓自己變得足夠強大??孔约?,不靠別人,才是真正的自由。
影片到這里,七月與安生其實已經交換了人生,交換的動力,來自于她們希望追求的那種“自由”。為此,電影給了三個結局。
結局一:七月懷了家明的孩子,獨自離開家鄉找到安生,兩人冰釋前嫌。在產后因為大出血而將生命停留在27歲,安生不得不照顧剛出生的孩子。這是故事的真實結局。
結局二:七月懷了家明的孩子,獨自離開家鄉找到安生,兩人冰釋前嫌。因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七月生下孩子后就悄悄離開,把孩子推給安生。這是安生編造出來給家明聽的結局。
結局三:七月來找安生,安生有了老趙,兩人冰釋前嫌,重新成為了好朋友。但是這次七月要離開,世界很大,她想去看看;而安生與老趙過著安心、穩定、幸福的生活。七月變成了安生,安生過成了七月。這是安生寫在小說里的結局。
結局一是一個典型的青春片結局。青春誰不犯錯誤?七月為自己的錯付出了代價。二、三結局是安生在結局一(真實結局)基礎上的聯想,這個聯想基于七月生前與安生的對話:七月希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后兩個結局讓影片沒有局限于一般的青春片,而是近一步探討了兩種女性性格,講述了一個交換人生的故事。
更近一步,交換人生的原動力,來自于兩位女性對“自由”的追求。
看完電影,我們可以大概描述什么是自由了。對于一個女生來說,自由就是,可以轟轟烈烈愛一個男生,但不要喪失自尊;可以兢兢業業干一份工作,但不要忘記“詩和遠方”;可以逍遙自在的四處闖蕩,但要有一個想回就能回的家。自由就是,當我是七月,不要放棄變成安生的自由;當我是安生,不要放棄變成七月的自由。自由就是,在人生面臨選擇時,你有“能力”和“意識”去發現不止一個選項,而且你可以自由地選擇不同選項。
其實影片還有一個被刪減的結局四。很多人認為應該把這個刪減的片段加在影片結尾,但是我不這么認為,特別是如果我們認同追求“自由”是影片的主題的話,結局四加進來不僅不會深化主題,反而會讓影片變的更像一般的青春類型片。
角色塑造
如果你認同“追求自由”是影片的第一主題,由追求自由產生的“交換人生”是影片的第二主題,那么影片對兩位女主角的塑造則是這部影片成敗的關鍵。
馬思純需要變成一個單純、靦腆、溫柔的乖乖女,在發現家明與安生曖昧之前保持這種特性,之后則漸漸開始轉變。從與安生的書信交談中,從和家明的交往中,馬思純需要讓七月漸漸開始對當前的生活感到厭倦,漸漸感到當前生活的不自由,但是現在還不能爆發,一直要忍著。一直到去北京,發現了家明與安生在一起,這個時候,馬思純需要讓七月爆發,在面對奪走男人的閨蜜時,讓七月變成一個成熟、果敢的女人。在爆發之后,馬思純喚醒了七月的“自由意識”,七月開始向往自由,開始敢于放棄一切。
周冬雨需要去感受一個從小就缺少“愛”的安生,這個安生必須從小就很有主見,做事潑辣,才能相對安穩的成長。在漸漸對家明產生好感后,周冬雨需要讓安生內心矛盾,表面上卻裝作無所謂。在外漂泊的時候,周冬雨需要讓安生明白,表面上四海為家的生活自由自在,實質沒有一個安心的地方。于是,周冬雨開始讓安生感到應該找一個人,安穩下來過日子。在七月發現了安生與家明在一起時,周冬雨需要讓安生展現怯懦,不敢和七月搶。在發現所有人都靠不住后,周冬雨喚醒了安生的“自由意識”,應該讓自己變強,不依靠任何人,靠自己生活,才是真的自由。
有趣的是,影片為了凸顯兩位女主角“自由意識”成長的過程,塑造了一個從頭到尾都是“傻白甜”,始終沒有“自由意識”的男主角。七月主動追,家明就和七月在一起,卻經不住安生的誘惑;明明安生要走,非得送給安生自己最重要物件作為禮物;安生受到了打擊,家明就全心全意照顧安生,卻放不下對七月的承諾;七月讓他來結婚,他就來結婚,讓他逃婚,他就逃婚。甚至在得知自己有孩子之后,還問“我還能來看孩子嗎?”整部影片中,家明沒有主見,沒有自我,始終處在一種被動狀態,卻反襯出兩位女主角的成長。
重構故事鏈
即使是同一個主題,演員們同樣在賣力演出,不同的敘事方式,依然可以給觀眾不同的感受。
(以上兩圖取自視頻:《七月與安生》影評_微劇透)
不得不說,一個好的切入點,會在電影一開始就吸引住觀眾。七月與安生以安生與家明的再次相遇為切入點,通過安生與家明看小說不同章節的過程,展開三人過往的故事。這個切入點會讓觀眾一開始就了解到安生、家明還有他們口中的七月,是發生過“故事”的三個人,從而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
在敘述三人過往故事的過程中,有一些前面發生的情節放在了后面來講,例如是七月雜碎了消防栓,例如七月一開始就看到了山洞發生的一切。這樣的敘事安排,讓我們一開始只看到七月單純、靦腆、溫柔的一面,隨著故事的推進,人物漸漸復雜起來,需要七月變成“安生”之后,再講述其實七月原本就具有安生的一面。
另外,在介紹過七月與安生的背景與性格之后,在家明出現之前,電影將視角先切回現在的安生,并且我們還看到安生帶了孩子,這個孩子是誰?影片接下來才開始介紹家明的出現,這樣的敘事讓觀眾一開始就明白孩子一定與家明有關,是家明與安生的孩子嗎?如此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在三人的過往故事快要結束時,這個神秘的孩子成為了推進劇情的人物。從孩子口中,家明得知小說是安生寫的。在安生帶著家明、孩子回家的路上,一些即將要講述的故事的鏡頭片段閃過,將觀眾一眼就明白孩子是七月所生。那么七月去哪了呢?
到這里,電影通過安生的視角,在安生與家明的車內對話、安生的回憶、安生的寫作中,我們看到了影片的三個結局。而此時的敘事安排是這樣的,先拋出一個故事的假結局,七月生了孩子便悄悄離開;再拋出故事的真結局,安生因產后大出血而死亡;觀眾經歷過一真一假、一生一死的結局后,再迎來一個“假結局”作為電影的真結局。
看完影片,我想到裴多菲·山多爾的經典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我們看到了不同時空的七月。但不管是哪個七月,都完成了對自由的追尋。
片源:微博@不只是文藝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