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今年5歲,從小是老人帶的。老人家非常寵愛,小時候抱的多走的少,還沒說出要求大人就已經(jīng)幫忙解決了。一哭一鬧,大人馬上照辦。她3歲前,我的狀態(tài)也是極度焦慮,自己都沒有辦法照顧好自己,更別提孩子了,加上對女兒的愧疚, 于是也經(jīng)常是無原則的滿足女兒的要求,內(nèi)心毫無力量。她快到四歲時,有了弟弟,我們的重心便轉(zhuǎn)移了很多到弟弟身上。女兒便開始了變本加厲的控制。一旦對我們不滿意,她就聲嘶力竭的大喊大叫,像一只憤怒的小鳥。比如拒絕洗澡,要看電視,要吃零食,都會用大哭大鬧來表達自己。有時候甚至?xí)妹撔用撘路孟肷怼巴{”我們。好在我這幾年痛定思痛,找老師學(xué)了心理學(xué),看的出女兒的伎倆:用控制來獲取父母的關(guān)注和愛。由于我們以前的百依百順,沒有規(guī)則,她就學(xué)會了哭鬧這一招來“對付”我們,屢試屢爽!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不懂規(guī)則,大喊大叫的習(xí)慣。
有一次,她因為看見弟弟正在吃紅薯干,我們沒有給她(因為不想讓她吃太多)而勃然大怒。把鞋柜里的鞋子全都翻出來扔到地上。后來她拿著大罐核桃在弟弟面前吃(因為弟弟不到一歲,還不能吃核桃,有次弟弟看到她吃,也想吃,我們不給,弟弟還哭了)。我大概知道了,女兒是覺得我們給弟弟沒給她,她吃醋了,她覺得爸爸媽媽比較偏心弟弟。
我這時候平靜的告訴她,這樣大喊大叫,絕對不會給她。她看到我的態(tài)度堅決,委屈的大哭。她大哭的時候我不理她,默默的等她哭完,告訴她,如果要吃紅薯干,先把丟到地上的鞋子,全部撿好,放到鞋柜。再好好的和爸爸商量能否吃一片紅薯干。女兒看到我的態(tài)度十分堅決,無容置疑,于是就遵從了我的提議,把地上的鞋子一雙雙放好。然后可憐兮兮的問爸爸能不能吃紅薯干。拿到紅薯干的時候還在小聲哭泣。
我輕輕走到女兒旁邊,說:“媽媽知道,你是看到弟弟有,你沒有才哭的,你覺得媽媽偏心弟弟,所以才生氣是嗎?”女兒聽到后哭了,我知道她知道我“看到(理解)”她了,所以委屈的哭了。看著她委屈的能量慢慢散了,我接著說:“爸爸媽媽都很愛你,因為你已經(jīng)吃了很多了,去幼兒園還要吃早餐,吃多了會怎樣啊?”女兒說:“會生病!”,我說:“對啊,所以我們沒有給你,你以后可以好好的提出自己要求,不用這么喊,行嗎?如果合理,我們都會同意的!”女兒點點頭。
女兒大吵大鬧,是她的行為。我們可以批評她的行為。但是她行為背后的情緒和動機是要爸爸媽媽的愛,我們需要理解和接納她的情緒和動機。對于不合適的行為,我們要用規(guī)則制止,并且嚴格執(zhí)行,不能模凌兩可。不然孩子會覺得父母的話不可信從而不聽父母的。而接納孩子的情緒和動機,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告訴她我們知道她其實是要我們的愛,我們很愛她。和女兒心連上了,她便有了安全感和更加穩(wěn)定的情緒。
女兒大鬧的背后有一條限制性信念:爸爸媽媽滿足我的要求才是愛我。其實有些時候,我們不滿足她的要求才是愛她。告訴她,為什么不給她吃紅薯干,因為擔(dān)心她吃的太多而積食。并不是不愛她,而是希望她身體更舒服。
前段時間李玫瑾教授的一個“6歲前說不”的視頻很火。我非常認同。6歲前要讓孩子知道規(guī)則,讓孩子能夠承受挫折。這樣才能培養(yǎng)一個自我負責(zé),有心理承受能力的孩子。6歲前的小孩控制父母的行為只能是吵鬧,哭泣。長大后如果還是習(xí)慣于控制父母就會發(fā)展的更為嚴重,可能用自殺,離家出走來讓父母遷就自己。何不在小時候就引導(dǎo)孩子斷了這種控制心,讓孩子知道自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zé),用情緒來處理問題是無效的。那么孩子也更容易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信有力量的人。
當(dāng)然,良好的行為習(xí)慣并不是一次就能形成。還需要父母不斷的用同樣的方式來強化:堅持原則,說到做到,同理孩子感受和情緒,和孩子心連心。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健康陽光,越來越懂得規(guī)矩,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zé)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