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藝術之心
藝術之心:內、外問題
訓練藝術之心,首先要學會區別藝術之心的“內”與“外”。
所謂的“外”: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在藝術之心以外的,被藝術之心感知的藝術世界以及我們生活的世界都屬于“外”。
所謂的“內”:“內”不太容易認識。因為在“內”中混雜了很多“外”的東西。所以,我們要學會在“內”中識別哪些是外來的,哪些是內在本來的。
看過前一篇博客“藝術之心”的朋友一定知道,這里說的藝術之心。是指由意識與潛意識以及前意識共同組成的洞察思維系統。洞察思維系統由意識、潛意識、前意識組成。洞察思維系統的質量由意識、前意識的純凈度決定的。也就是說意識與前意識越純凈,洞察思維系統的質量也越高,因為意識與前意識純凈了,潛意識就能發揮全部的作用,而不受干擾。
我們的意識與前意識為什么會不純凈的呢?
這是因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使用的是反應思維系統,也就是只有意識與前意識發揮作用。
使用反應思維系統會帶來什么結果呢?
那就是我們的前意識中存儲了大量外來的東西:觀念,偏見,情緒。夾雜這些觀念、偏見、情緒的前意識進入洞察思維系統以后,是很容易發揮作用的,這樣洞察思維系統的質量就會很差,非常容易重回反應思維系統。
我們要在藝術之心的訓練中向內感知,就是要發現這些觀念、偏見與情緒,只有把這些外來的東西清理干凈了,前意識才能恢復純凈。
除了前意識需要清理。意識也是需要進行清理。因為在反應思維系統中,意識一直受到前意識的影響,結果是,意識形成了很強大的對外“看”的慣性。
什么是對外看的慣性呢?
我們可以做個實驗,你試著讓自己什么都不想。你會發現,你的意識根本停不下來,一會想這個一會想那個,念頭一個接一個,怎么也停不下來。這就是意識形成了對外看的慣性。
這種慣性很不好,用通俗點話來說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是非常影響洞察思維系統質量的。這種慣性不是意識固有的,也是后天養來的。所以意識與前意識一樣也是需要凈化,回歸本來。
對內感知的重要性
在訓練藝術之心的時候,對內感知意識與前意識的本來是非常重要的。在感知中,認識意識與前意識的本來,也就是沒有受慣性影響的意識,沒有受觀念偏見情緒影響的前意識。只有對意識與前意識的本來,有清晰認識,才有可能讓意識與前意識拋棄外來因素的干擾。意識與前意識純凈了,這樣與潛意識連接形成的洞察思維系統的質量就會得到提升。換言之,藝術之心就提升了,藝術之心得到提升,藝術之美的發現也會得到提升。
藝術之心:最大的挑戰
通過前面兩篇博客:“藝術之心”與“藝術之心:內外問題”,大家可能已經了解到:
1、藝術之美,來自于藝術家的藝術之心。
2、藝術之心的純凈度不斷地提升,藝術家對藝術之美的發現也會不斷地提升。
所以,藝術家在藝術的殿堂里,很重要的一項自我心智訓練就是,提升藝術之心。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提升藝術之心的過程中,總是會受到已有的、對藝術認識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對藝術的觀點以及情緒體驗。對這些影響我們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是很難擺脫它們。原因在于:
1、在之前的藝術學習過程中,我們的教育的視角,只關注到了藝術本身,而沒有關注到藝術之心的作用。藝術教育與我們其他教育一樣,老師負責生產知識,然后喂給學生記憶,不注重學生自己的發現與心智的開發。學生已經習慣于這樣的學習了,老師說的、權威老師說的、書上說的比什么都重要,牢牢記住,至于為什么是這樣、怎么會如此,很少有理解的。
2、對于很多藝術家來說,已有的對藝術的認識以及對藝術的體驗,已經變現成了自己的榮譽、地位、名聲。放棄這些觀念與情緒,在TA們看來,與放棄名譽、地位、名聲一樣,這是非常恐懼的。
3、反應思維系統是每個人習慣的思維系統,不管是再偉大的藝術家,包括科學家、哲學家,只要是依靠天賦進入洞察思維系統的,都無法擺脫重新回到反應思維系統的命運。
以上三點,是藝術家在訓練藝術之心的過程中無法擺脫藝術觀念、情緒影響的原因。
那么有什么辦法克服嗎?
克服的辦法很簡單:
堅持體驗自己的藝術之心。
堅持凈化自己的藝術之心。
在凈化藝術之心的過程中,對藝術有了新的感知,自然就不會對已有的觀念、情緒死包住不放了。自然就會認識到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凈化、提升自己的藝術之心遠比藝術發現更為重要。
任何藝術發現,一旦被發現了就開始過時了,一定會被新的發現多替代。對藝術家來說,真正有價值的是藝術之心的提升。藝術如此,哲學、科學乃至工作、生活莫不如此。
所以換個角度來看,沉浸在藝術觀點與體驗中的藝術家,與沉浸在追求利潤中的企業主是一樣的,一個藝術生命已經到頭了,一個企業生命也快差不多了。
真正能發揮藝術生命的藝術家,追求的都不是藝術,而是自己心智的提升。同樣道理,真正的企業家也是在追求個人心智提升的過程中,企業的社會價值不斷地得到了提升。我們可以去看看一些世界級的企業家的言行,那里沒有一個字利潤,充滿了自我心智提升的描述……
企業界跨入藝術界能學到很多,藝術家走出去看看企業家的思想同樣也能得到很大的啟發,本質上是一樣,區別你擺弄是樂器,TA擺弄企業。就復雜性來說,企業的復雜性遠比樂器復雜。
藝術之心:忍與守
我們在前面的博客中講過,生活是藝術之心最好的訓練場,在生活的各種磨難,挑戰下訓練出來的藝術之心才是最有質量的。但是,我們也說過,生活也是藝術之心的屠宰場。藝術家那顆珍貴的藝術之心很容易在充滿嫉妒、算計、險惡的生活中迷失。那么如何才能讓生活成為藝術之心的訓練場。而不變成屠宰場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忍”。
“忍“字我們都很熟悉。心字頭上一把刀。遇到有矛盾沖突發生的時候。我們也常聽人勸,忍忍,再忍忍。很多勵志課程中也常告誡人們要忍。
但是。說句老實話,我是很反對這種忍的。因為就從醫學的角度來看,當一種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強忍著,對身心的傷害是非常大的,有不少癌癥患者就是因為長期忍著不良情緒,得不到抒發,結果得了癌癥。不良情緒與排泄物一樣,一定是要排除掉的,不排除傷身傷命。
這樣就帶來了一個問題,我們既要忍,但是,忍對人的身心是有傷害的。那應該怎么辦呢?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并不懂得什么是忍,不懂得應該如何忍,在亂忍與瞎忍,結果就忍出毛病了。
真正的、正確的忍,要在心情平靜的時候忍!
心情平靜的時候,忍什么呢?這個好像不太好理解。
我們從反應與洞察兩個思維系統來看。就非常容易理解。我們在訓練進入洞察思維系統(藝術之心)的時候,會發現:處在洞察思維系統中是有點困難的。我們練過就會知道,開始練習的階段,在洞察思維系統中是待不住的,好不容易進去了,一不留神就又回到反應思維系統中了。所以,練習進入洞察思維系統,換個角度來看,也是在洞察思維系統中忍住不出來的練習。你只有在洞察思維系統中,遇到各種生活磨難的時候,才能經受住考驗不產生負面情緒。否則,在反應思維系統中,不可能不產生負面情緒的。
所以,真正的、正確的忍,是在平靜的時候忍,讓自己忍住不要回到反應思維系統。忍的時間久了,在洞察思維系統中待習慣了,也就不用太費勁一直能夠待在洞察思維系統中了。遇到各種生活的考驗我們也能坦然面對,這樣藝術之心的就得到了提升。
這樣的忍才是有益于身心的忍,藝術家只有學會這樣的忍,藝術生涯才會更有意義。
那么什么是守呢?
忍,我們可以看作是某一個時間點做的事情。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內心,在自己的洞察思維系統中不回到反應思維系統,這就是守。
當我們能認識到自己洞察思維系統的時候。會發現,作為一個人最最重要的人生意義就在于,發現、進入并守住自己的洞察思維系統。所以,我們要學會忍,并把這種忍衍生為守,守護住自己的洞察思維系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