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今年年末再來總結2017年度最火詞語,我想“停課不停學”估計會上榜。
2015年伴著柴靜的《蒼穹之下》霧霾正式走進公眾的視野,對于一般的老百姓來說第一次聽到霧霾這個詞,但是除了引發網上的沸沸揚揚之外好像和生活有幾分的遠,人們并未在意。
再然后國家直接把環境問題擺在首位,隨著環保局長的下臺預示著一場人類與環境的戰爭開始打響,這時候出現在公眾視野引起關注的是各地的空氣質量指數,鄭州因為重度污染前幾還不斷的被約談,大眾開始越來越關心這個問題。
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街道上灑水車越來越頻繁灑水,出門吃個燒烤沒有以前那么容易,農村用了多年的灶火光榮下崗,秸稈燃燒處罰的很嚴重。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2016年的年末環境污染竟然到如此嚴重的地步,甚至要停課!
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們所有的老師還是很遲疑的,以為這只是像北京、鄭州那樣的大城市才享有的待遇,然后局里不斷的下文件,啟動空氣重度污染紅色預警應急策略,學校領導班子經過研究發短信通知全體師生在家休息一天。
辦公室里人人興奮,去教室告訴學生之后整個教學樓都沸騰起來,沒有一絲環境污染的悲哀,只有突然放假的欣喜。每個老師輪流布置作業,孩子們背著書包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兩天后返校,一切開始按部就班的進行,臨近期末復習更為緊張,可是還沒有開始幾天又一個通知下來了,因為重度污染再放假一天。
辦公室的老師開始唉聲嘆氣了,“我的題還沒有評講完呢。”“今天休息那就耽誤我三節課。”我們不要放假,我們想上課!可是學校也不敢承擔這個責任,讓國家的未來在學校當綠蘿啊。
于是我們的元旦假期變成了四天。
“停課不停學”迅速傳遍,每一天各科老師開始在微信群里布置各項作業,家長在群里發送孩子做作業的情況。
作為老師我在微信群里QQ群里定時布置作業查看作業,作為家長我也開始頻繁的接到孩子作業的信息。一條接一條,這科寫完那科又來了,可是我的孩子還不如學生聽話,在家里寫作業總是催幾催,寫字也日益潦草,很多的時候我還得把他們老師搬出來他才肯乖乖做作業。
即使我是老師可是我依然覺得孩子在家學習的效果絕對不行,因為我并不是小學專科教師各學科都會,沒有辦法給孩子講新課,領著他系統的復習,而他也不聽我的,總是和我攪纏半天才肯寫作業。
我是一名老師尚且如此,可以想象其它家長了。
久盼的3號是元旦開學的日子,一個文件“停課不停學”又將孩子留在了家里,而我們正常上班,學校也要求“停課不停學”,在微信群里輔導學生作業,但是我特別想問的就是:難道每一個家長都不上班嗎?也是“停班不停工”?還是需要每個家長都把手機留給孩子,讓他們在家里抱著手機聽課呢?一邊是網絡游戲的誘惑,一邊是枯燥無味的作業,有幾個孩子會有這樣強大的自制力。
果然抽查孩子作業,讓家長發信息過來,有幾個家長都是晚上才回復的,甚至有的家長到了晚上回到家才有空把作業信息傳達給孩子。這樣的“停課不停學”其實是個笑話。
今天早上又是滿天的大霧,能見度不足五十米,在接二連三的折騰中,鑒于昨天前天的艷陽高照,我們沒有停課,按時返校了。吃飯的時候聽到幾個家長抱怨:昨天那么好的天氣讓休息,今天這么大的霧霾讓上課,學校真是有病。
學校有病嗎?其實學校也當不了家,做不了主。停課這樣的大事不是一個老師、一個學校說了算的,誰是神仙能夠預料到每一天的實地天氣狀況呢?
但是通過這樣的事情我們不能不引起深深的思考:可能這樣的霧霾天以后還將持續出現,并且極有可能變成一種常態,那我們是不是要天天放假躲在家里不出門呢?52年的倫敦大霧使上萬人喪失性命這是給我們一個鐵生生的前車之鑒,治理才是問題的關鍵之所在。
治理改善并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見成效的,要常抓不懈,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停課不停學”這樣的躲貓貓并不是最好的辦法。國家能不能研究一些隔斷能力比較強的口罩?能不能免費發放一些呢?能不能趁著放假期間給我們的學校、單位、醫院等人群較多的公共場合安放空氣凈化器這一類的設備呢?
一邊治理一邊生活,一切都將繼續,那就盡可能的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不停工不停學的負重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