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鄉野閑人》安寧,5星。
看了些書,發現所看的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隔著段距離的欣賞,是有分寸的一板一眼的講述教導;一類是不知所云索然無味的嘮叨,可以掠過(當然不是說這類書質量不高,只是與己志趣不投);再有一類就是離你很近很親切可以反復回味的文字,能完全理解并共情并欣喜于這樣的遇見。《鄉野閑人》即是最后一類,雖然是鄉村生活浮世繪,可是讀來并不陌生,作者的白描手法讓人覺得好像你就在他們身邊,看著他們的日常生活人生際遇,看著他們來來去去奔忙不停。
這是安寧“鄉村三部曲”之一,和申賦漁的《匠人》一書類似,來源于土地植根于土地,講述的是逐漸消亡的村莊和生存其中的人們。他們是廣袤大地上被遺忘被忽視的生命,如同投入河流的小石子,沒有聲息地只是泛起一點漣漪,隨即被湍流吞沒。他們辛苦勞作,被生活壓塌了肩膀蒼老了容顏,他們有著小人物的卑微與悲哀,還有生活給予的歡樂。和大多帶有美化的田園牧歌式的文不同,這本書里的主人公或刻薄或狡詐或冷漠或自私,作者直面人性的陰暗與猥瑣,可是這才真實,就像孔雀開屏時有光鮮靚麗的羽毛也有光禿的背面一樣。她的畫龍點睛般的句子有著動人心弦的力量,微言大義耐人尋味。
配圖很好看,像民國時期語文課本上的插畫,質樸可愛,給書增色不少。
七、《活著就要氣場全開》柳崖,4星。
好久沒有看這種指導人生的書籍,很認真地看完了這本,還是挺有收獲的。
柳崖,江湖人稱“柳主任”,獨立自信成功的一位美女,令人贊賞。文章沒有什么假大空的東西,很多言論中肯務實,值得借鑒。摘取幾條:
不要把細枝末節當人生的全部。
把注意力高度集中放在自己身上,對周圍的一切特別是人際關系和八卦新聞保持一種麻木和疏離的態度。
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專注于耕耘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窺視評價他人。
不要一無所長的困頓于一無所有的婚姻里。
保養容顏修葺心靈,比沉淪生活瑣事重要。
美中不足的是感覺該書邏輯性不強,沒有什么層次,就是一篇篇文章堆積起來的,散亂且重復。
八、《草木染》丁立梅,5星。
首先吸引我的是書的封面和裝幀,淡綠底色上是透過樹葉的天空,字也是淡綠色的,契合了書名,草木染過的顏色,青翠蔥蘢。這本文集記錄了作者春夏時候對生活瑣碎的隨想,一日一篇,大到走過的山川湖海,小到身邊的一花一葉,都留下了她溫溫潤潤的話語。不愧是被選入過課本的作家,她的文筆x細膩柔軟又親切,從字里行間可見出對草木有天然的親近之意,且對生活觀察細微敏感多思,才能每日都有寫頭。
就像作者自己所說,她寫的多是小情小愛生活瑣事,可是以小見大,平淡生活里也有溫暖的悠長的記憶。沒有乏味無趣的生活,只有乏味無趣的人,天邊流云一樹花開都有著動人的顏色。想象一個溫婉的女子在耳邊絮絮說著那些花呀草呀云呀月呀,不厭其煩地一遍遍說著她的歡喜。要像她一樣,鮮亮的活潑的時光里,截取一段時間交給大自然,跟上春天的腳步。
正是讀這本書的時候,此時陽春三月花紅柳綠暗香浮動,玉蘭,早櫻,迎春花,都已展露芬芳。
九、《寄世書·鶴來》云姑,2星。
天吶!全書八成是不知所謂的夢囈式的句子,不要說成篇,連成段的文字都不多,為了這居然發明了個“片段體”的說法,還是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真是不可思議令人費解!難怪豆瓣上好多1星差評,贊同!不過也有真心喜歡的給5星的讀者。這是目前為止我看過的最有爭議的書了,把評論都翻了一遍,發現很多很有意思的留言,針鋒相對各說各理,都是人才,看得人開懷一笑。
說回本書(應該不能稱之為書了),看到的是一個滿紙情殤自怨自艾落寞感懷的弱女子形象,雖然打著山中女冠(女道士)的名號,卻根本沒有信道之人的平和豁達,好似現代版妙玉,身在方外又六根不凈心在紅塵。難道要幽幽地說一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嗎?嘖!很多句子把人酸得滿地雞皮且莫名其妙,實在不能恭維。令人敬服的是胸有浩蕩之氣的人和文,欣賞的是那種悲歡離合都是平常、內心再多波瀾也不動聲色的做派,哪里是這種矯情可比,簡直不知修的哪門道習的哪家理。
可惜了里面好看的插畫和手書。
十、《草木·古老的民謠》傅菲,5星。
作者是江西上饒人,記得讀書時同寢室的上饒同學自豪地說“醉里吳音相媚好”里的“吳音”就是指的上饒話,吳儂軟語確是好聽。這本書是由草木貫穿有關故鄉、童年和人生的故事,行云流水般的文筆描述了樸實無華又興味盎然的鄉村生活,很是喜歡。書中提及的地名橫峰、上饒、鉛山、井岡山、大畬村……好親切啊!那些不熟悉的草木不熟悉的農事沒有距離的鋪陳在眼前,自然美好清新可愛。
知道了《詩經》里“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葛可以編葛藤鞋,可以織葛布,可以磨葛粉。
知道了如何留種:冬瓜南瓜西瓜絲瓜都是連瓤帶籽,一起糊在棕皮(棕樹的外衣)上陰干,打秧的時候再拿棕皮去田里,把瓜籽搓在松土上,蓋一層細泥。
知道了辛棄疾的墓在鉛山陳家寨,有機會應該尋訪拜謁,表達對他“上馬擊狂徒,下馬賦詩書”的敬意。
知道了井岡山下有個神山村,今年暑假可以帶點點一游。猶記去年山里爬滿青苔的小橋,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寂寂無聲令人茫茫然訥訥不得言,只是記了很久那時的荒境。
“我們都是追尋著河流去浪跡的人。我們沿著太陽的光線,沿著鳥飛過的山脊,我們一次次奔赴心中的遠方。我們不為別的,只為開更廣闊的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找到完整的自己。”(書后記)
有故鄉的人是幸福的,河流淌過大地白鷺飛過稻田是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人都有的田園夢吧,東籬把酒有暗香盈袖,西窗剪燭待藤滿山墻。草木民謠從《詩經》《楚辭》到唐宋詩詞再至而今,生生不息吟唱著動人旋律。
一溪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且在春風拂面的季節與它們不期而遇。
在歷史的故紙堆里,在別人的片言只語里,山水有相逢。
附注:配圖出自VIVA旅行家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