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越來越多,意義越來越少
信息如夢如幻,如同幽靈。互聯網時代我們“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信息越來越唾手可得,各類搜索引擎可以讓你幾毫秒內獲得無數答案,與此同時,我們被淹沒在了“信息的海洋”。每個人似乎擁有更多如同君王,而實實在在的感受卻是,然并卵。
所以我們的時代豐富而有貧瘠,飛速發展而又迷失錯亂,感覺哪里不對?是啊,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有可能感覺到這樣的撕裂,但究竟哪兒不對呢……生活只給了我們幾秒鐘的思考時間,“您好,開往***”車來了,拉你回到了“現實”,于是忙碌的一天又開始了,如此循環、周而復始。
西部世界中的機器人,是不是有這樣似曾相識的場面?
還有些生動有趣的語句和故事:
請慢下來,等一等我們的精神和靈魂。
這就像你蹲下身來埋上一顆樹苗,而它長得如此之快,你還沒來得及起身,它已經淹沒了整個村莊。
…
我們之中的一部分人開始思考,日復一日地思考。他們在反復思考和實踐,從而得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結論。
當我讀到類似的觀點時,也總是感受到一種深深的共鳴和沉醉,真的很美妙的經驗,如同心底深處某些疑惑被擊中,沉思被喚醒,觀念被認同!
2
被淹沒的思考?請先畫好輪廓
且慢!
然后呢!
我們就帶著這樣的滿足感,帶著一個似是而非的虛幻感受,繼續行走在日復一日的“生活”洪流中,偶爾與人談起最近的感悟會采用這樣的句式: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電影…,超級好看!怎么個好看啊?你等等,我把鏈接給你!”
然后呢,就沒有然后了!
事實上,他們是對的,他們所講的道理、觀點、事實再清晰,都只是他們的,我們沿著思路追尋,也不過是跟著再走了幾步。這是一個聽起來很樸素的道理。我們心底被擊中的感覺是開啟思考的重要節點,我們唯一要做的,不是趕緊摘抄甚至復制和收藏——可以做摘抄和收藏,但那不是第一要務。第一要務是,思考,并且用很多方法和工具幫助思考。
這就是很多寫作者幸運的地方,他們通過寫作組織語言,更重要的是訓練思考——當然,或許他們的幸運本身就來自寫作的習慣和愛好。
人腦的機制并沒有完全被揭示,但至少我們可以從實踐中感受到: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是需要借助語言(教是最好的學),紙筆,鍵盤…等工具的,我們一邊用各種方式記錄自己的思緒,一邊繼續往前、往后、往各個維度探索。
是的,我要說的就是這個,真正的思考,而不是記錄、背誦,當然我們也需要記錄和背誦,但我們要先有思考,先有思路,先有框架,然后我們從外界來的知識才能往里面填充,被我們吸收、理解、領悟!
請畫好房子的設計圖,至少要有大概的輪廓——大多數時候我們只需要畫好輪廓,然后拿著材料放在合適的位置,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對最初的設計進行修改,這都是好現象。
這才是真正我們的房子,我們的知識。我們分析、論證、思考,探索背后的真理,寫成一篇文章。然后帶著巨大的滿足感,內心也仿佛充實了不少。
3
請回到生活,讓知行合一
然后呢?就沒有然后了?!
你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你不僅感受到在知識海洋遨游的暢快,還擁有了自己的知識宮殿,然而,你的心底被與日俱增的撕裂感困擾著,看的書越多,思考得越多,構建得越多,你越感受到巨大的空洞。
這就是少年王陽明的感受,說到這里,你一定明白了我想說什么,是的,知行合一。
人類創造了一個世界,在物質世界之上。每個人的精神在覺醒,思考能力在增強,科技的發展讓豐富的知識無所不在,如同空氣一樣可以免費獲得,但很多時候,多即是少,人們被淹沒在這樣的極大豐富里,迷失了方向。
有一個說法,叫“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在我看來,行動是矮子,思想就極難成為巨人,知和行,其實是一對,他們不可分割,正如光和影,上和下,黑和白。
所以很簡單,去構建以真正擁有知識,它看似有限實則延展無窮,去感受以尋找到其意義,找到學習背后的強大動力,最重要的是,去踐行,去解決問題,去把你的所知、所得、所感深深地刻進你的生活里,你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