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佛系”成為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上最熱門的詞匯,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乘客、佛系學生、佛系購物、佛系戀愛……一大波“佛系”概念洶涌來襲。到底什么才算是“佛系”?年輕人們真的正在變得與世無爭嗎?
佛系概念起源于日本,跟佛教沒什么關(guān)系
什么是佛系?其實這個詞跟佛教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只是借鑒佛教講求超脫世俗的人生態(tài)度,指的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切隨緣”為指導(dǎo)精神的生活方式。
佛系的核心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舉個例子,佛系員工就被描繪成“交代下來的任務(wù)從不推辭,但是也絕對不會給自己攬工作;工作質(zhì)量永遠保證合格,但從來不會有驚喜”。
有人指責“佛系青年”根本不懂佛,其實這是自己強行加戲
和時下許多流行的青少年亞文化一樣,佛系一詞的起源也是在日本。早在2014年,日本一家雜志就介紹過“佛系男子”:他們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但內(nèi)心往往具有以下特點,自己的興趣愛好永遠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jié)奏去做。總是嫌談戀愛太麻煩,不想在上面費神費時間,也不想交什么女朋友,就單純喜歡自己一個人,和女生在一起會感覺很累。
2014年2月,日本雜志介紹“佛系男子”的報道
而在中國,佛系一詞直到2017年才逐漸走紅。這一年的4月,飯圈出現(xiàn)“佛系追星”一詞,核心就是不撕。而在2017年9月,微博博主@奶騎本騎,發(fā)了一條內(nèi)容為“佛系追星一剛,受教了,阿彌陀佛善哉善哉”的博文,并且提到了“佛系追星”一詞的釋義,轉(zhuǎn)發(fā)量超過兩萬,使得該詞就此爆紅網(wǎng)絡(luò),被更多人所熟知。
2017年11月21日,微信公號“留通社”發(fā)布與90后相關(guān)文章《胃垮了,頭禿了,離婚了,90后又開始追求佛系生活了?》,佛系一詞終于脫離垂直圈子,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而到了2017年12月11日,一向善于售賣概念的微信公號“新世相”發(fā)文《第一批 90 后已經(jīng)出家了》,文章開篇便是“手里的保溫杯水溫未涼,辦公室的 90 后已經(jīng)找到人生新方向:他們宣布成佛了。”
該文成功將“佛系文化”推向高潮。之后,社交平臺上,佛系買家、佛系綜藝、佛系球迷、佛系養(yǎng)生、佛系育兒、佛系打車等詞瞬間火爆異常。
“佛系”與喪文化還是有所不同
很多人將“佛系”總結(jié)為“喪文化”的一種,因為兩者對很多事情的態(tài)度都是“無所謂,愛咋地咋地”。但其實,這兩種文化又有所差別:“喪”是不想工作,漫無目的,情緒低迷,欲望低下,什么都不想干;但“佛系”是仍然有自己在意的事情,只是對于這些事情并沒有標準或者目標,但事情還是要做的。例如,“喪”是不想談戀愛,“佛系”是戀愛我談著,但我不吵不鬧不作就這樣搭伙把日子過了。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90后自稱“佛系青年”?
“佛系青年”爆紅,這不僅是90后心理的真實寫照,也是社會問題的縮影。90后自稱“佛系青年”確實與他們過去和當下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
不可否認的是,許多90后,尤其是城市中長大的90后的成長過程,伴隨的是物質(zhì)財富不斷地積累和豐富。很多90后從小沒有體會過匱乏的感覺,對物質(zhì)的饑渴度比較低,關(guān)于物質(zhì)的獲得與失去并沒有像他們的前輩那樣敏感。
現(xiàn)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稍有不慎就有被時代拋棄的恐慌感
這和不少物質(zhì)相對發(fā)達的社會比較類似,很多普通人的心態(tài)就是:如果不特別努力就可以生活得不錯,那就普普通通過安寧的日子好了。就像“新世相”那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位90后對于學區(qū)房的事情表示:就在小區(qū)附近送孩子上學好了,反正知道孩子將來很可能是個普通人,也不想讓他那么累。
其實不止是90后,任何年代都有很多看似“不求上進”,其實只是想平淡過安穩(wěn)日子的人,只是前輩們所處的時代未必能滿足這個心愿。
但更多的是,對于很多不滿足現(xiàn)在物質(zhì)條件的年輕人來說,想要單純的依靠個人努力,實現(xiàn)“草根逆襲”,相比于10年前或者20年前,難度大了不少。戶籍、房價、教育、醫(yī)療、社會保障等讓這一代的年輕人背負著巨大的負擔。
就拿房子來說,過去很多年中國普通家庭的財富積累多是來自房價上漲,在房地產(chǎn)上,上車的和沒上車的過不了幾年,物質(zhì)財富就不可同日而語。
“佛系”是壓力和焦慮下,年輕人的自我消解
前幾年,不少80后終其一生做房奴至少還能買房,現(xiàn)在一線城市只靠努力的工作恐怕是很難買得起房了,很多地方至少要兩代人一起做房奴才能供得起一套房:不僅要掏空自己和父母的所有積蓄,還幾乎要背負一輩子債務(wù)。
年輕人之所以自稱“佛系”,試著看開一切,是因為他們知道,即便自己看不開,事情也依舊解不開。不是他們不想努力,是因為努力帶來的痛苦逐漸壓倒回報帶來的快樂。于是,這一屆年輕人不再像自己的父輩一樣,將奮斗、拼搏視作人生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唯一的意義。
“佛系”與前幾年流行的“屌絲”一樣,是強勢生活下弱者的一種自我保護
當然,如果年輕人能像以前一樣比較輕松的上車房產(chǎn),或者更容易實現(xiàn)物質(zhì)生活的飛躍,大概也不會成為佛系青年。所以,很多時候,佛系青年在成為普通青年的道路上,只差一套房。
在這樣的背景下,“佛系”成為年輕人對抗不屬于他們的社會的武器:沒有放棄生活,也不是毫無作為,現(xiàn)實給了什么就接著,也不做更多的改變,不如意就不如意吧,守著自己如意的東西就好了。就像是房價太高,那就不買了,愛賣誰賣誰去吧。
年輕人無欲無求,不是好事
“佛系”講究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日本的“低欲望社會”。
前兩年,日本學者大前研一針對日本的狀況撰寫出版了《低欲望社會》。根據(jù)大前研一書中的介紹,低欲望社會的特征有四個方面:
一、年輕人不愿意背負風險,不像從前世代一樣愿意獨立購屋,背負幾千萬的房貸;
二、少子化,人口持續(xù)減少、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臨人口超高齡化的問題;
三、喪失物欲、成功欲的世代:對于“擁有物質(zhì)”毫無欲望,隨便吃個一、兩餐就能活下來的社會,“出人頭地的欲望”也比先前世代降低不少;
四、無論是貨幣寬松政策或公共投資,無法提升消費者信心,撒再多錢也無法改善經(jīng)濟。
有人認為,中國出現(xiàn)“佛系”“低欲望”是件好事,說明年輕人不再為追求物質(zhì)而活,這種說法忽略了日本低欲望與中國低欲望的不同。
日本出現(xiàn)低欲望的原因在于,有一批人群從以前一味的追逐物質(zhì)轉(zhuǎn)變到了追逐精神需求,另一批人群因為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導(dǎo)致其理念發(fā)生變化,是主動式的;而中國的低欲望,是更多的青年看到了“草根逆襲”的不現(xiàn)實性,逐漸接受了現(xiàn)實,走上了“低欲望”的路子,是被動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