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很多諸如產品和技術是天敵,產品被技術打斷腿的段子。外界對產品技術爭執原因的猜想通常是產品不了解技術可實現范圍,提出了不可實現的夸張設想卻一意孤行。其實這個情況,至少在我的工作中,幾乎是沒有出現,甚至我一直在給程序員“減負”——我是個喜歡砍需求做減法的產品經理。那么產品和技術真正的分歧點是什么呢?工作這么多年和程序員打交道,我最近才逐漸理解產品思維和技術思維真正的差異。
1、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不止存在于產品和技術之間
首先,這世界上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工作經歷、教育背景,塑造了每個個體獨特的思考風格,討論一個問題有觀點碰撞是普遍存在的事情,不止出現在產品經理和程序員之間。但正是這樣的觀點碰撞,讓產品能夠接受不同人的意見,把產品做得更加完善。希望所有人在討論問題時牢記在心——對方提出相反意見,請不要馬上評價,請先了解對方方案背后邏輯。方案只是表面,邏輯才是實質,在了解對方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之前,貿然反駁不是最佳溝通方式喲。
2、產品的起點是用戶,而技術的起點是功能
產品的工作根基是圍繞用戶,工作中很大精力投入到用戶調研上,所有需求都以用戶為出發點,所有的功能設計都考慮用戶場景,有時候會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會做出設計創新,也就是——違背很多人第一直覺的設計。比如我最近參與的音樂人平臺產品,我建議發布作品只做Web端不做APP端,而開發的第一反應是APP為什么缺這么重要的功能,為這件事我做了很多說服工作。其實我的考慮就是用戶場景里,音樂作品都是電腦做完電腦儲存,即使APP支持上傳,也要先打開電腦,在一系列操作之后把文件存在手機文件夾(作為ios用戶我甚至不會這個操作),然后再用APP操作,這樣一個流程下來不知道比Web上傳繁瑣多少——反正都是要開電腦的,直接提示去電腦上傳不香嗎?
還有一點,我認為基于用戶場景的方案設計,不一定是要開發一個什么功能,而是解決用戶的某個需求,解決方式不一定是通過技術方案。有些技術人員還蠻有意思的,他們選擇解決一個問題的方案,往往傾向于用寫代碼的方式,比如我用同樣一個問題,我用excel公式解決,技術人員就會選擇寫腳本來解決。這是我發現的產品和技術思維上的一個差異點,產品經理是從用戶需求出發,為用戶需求尋找一個解決方案,不局限于技術手段的解決方案。程序員和用戶直接接觸少于產品經理,出發點直接從功能層面開始了,并且選擇解決方案時更傾向技術手段。
其實雙方都有各自的優劣勢,產品的優勢是走在比開發更前一部,不止看到功能,而是功能前面的用戶;技術的優勢是知道技術能做到什么,他們知道滿足某個需求,不一定非得用戶操作什么,而是可以用黑科技代替用戶操作。
3、產品經理關注“用”,而技術還是關注功能
其實這一條跟上一條有些類似,上一條講的是產品工作起點比技術更靠前,提前到了用戶那兒。這一條其實就是另一面:產品工作收尾也比技術更靠后,推遲到了功能完成之后到產品運營階段。當然這一條并不算是分歧點,只是我觀察到的產品和技術思維差異的一個地方。
我有個觀念就是——產品的成功遠遠不止是功能做得怎么樣,所以我很多精力都不是在畫原型,而是設計整體運營流程、協調運營資源。沒有哪個產品是只靠功能好用,酒香不怕巷子深也不能把酒埋土里呀。其實這一條跟上一條本質也是一回事,其實不管是用戶調研還是產品運營,歸根結底就是——“用”。產品經理非常在乎,產品是拿來用的,這件事。畫原型的草圖根本不是產品經理產出的價值,只有產品被用了,才能體現產品的價值。但是對于開發工作來說,實現某個功能,就是技術的價值體現。
在很多招聘者眼中,懂技術的產品經理非常加分。但我認為不懂技術的產品在技術以外的領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能正是因為不懂技術這樣的“缺陷”,我們花更多時間涉獵非技術知識,我們思考解決方案的時候不局限于技術本身,思路更寬廣、靈活。團隊既需要技術背景的人,也需要非技術背景的人,這樣才能避免一幫技術宅男們陷入他們熟悉的套路里——得有搗蛋鬼把他們拉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哪怕他們會抱怨說“你拉我干嘛”。
4、技術人員往往并非用戶,提議權重低于核心用戶
我是個“看人下菜碟”產品經理,對技術的提議常常是抱以質疑,但是用戶提出需求,我的接納度會高很多。我之所以這么做當然不是存心找打(求生欲max),而是因為——程序大哥你不是目標用戶呀!每個人想法都不同,希望的方案都不同,如何確定最終方案呢?我通常的做法是做用戶訪談,因為用戶是真正使用產品的人。產品最終目標不過兩個:1、滿足用戶需求 2、實現公司kpi。這樣看,提議權重價值最高的人就兩個:1、用戶 2、老板。產品經理不輕易采納程序員的建議,主要是因為程序員往往不是真正的用戶,除非我們做的是什么同性交友,哦不,我是說技術論壇這樣的產品,技術人員自己就是用戶,那你提的建議我會更容易采納。
5、產品審美差異
決定產品最終設計結果的,我覺得有三點:首先對用戶需求的理解,這是基礎骨架。第二是對需求的邏輯思考,這是血肉。第三是產品審美,這是靈魂。前兩者,在溝通上很容易達成共識。不懂用戶?抓幾個壯丁問問唄。熟悉需求之后的解決方案設計,講邏輯的部分也很好解決,雖然每個人關注點不同,但是邏輯相對是比較容易產生最優解的。只要邏輯正確,聽眾理解力也在一個水平,邏輯上的溝通是很容易說服人的。最難靠溝通來達成共識的就是產品審美了。這里的審美,不是說UI、視覺設計得漂不漂亮,不是視覺上的審美,而是產品整體價值取向審美。比如蘋果和微軟兩家公司,在產品設計上,給你的感受絕對不止是視覺上的差異,而是兩家公司產品的精神內核就不同。產品審美不是能夠通過溝通達成共識的事情,它需要公司上下共同認可某一種審美風格,這樣最終的產出才能把風格發揮到極致。如果我心中理想的風格,在溝通過程中不斷受阻,最后產品可能會在磨合和妥協中逐漸失去風格,變成千篇一律的妥協產物。而這就是國內大部分商業產品的歸宿。
如果遇到想法沖突,如何應對?
我今天突然想到了一個比較好的應對方案。就是我們和其他人持有不同意見的時候,我之所以仍然傾向自己意見,是因為對方的方案有某些缺陷,或者我沒有聽出對方對這些缺陷的解決方案。所以,與其一個勁地推銷自己方案,不如直接拋出問題:你的方案可能存在某某缺陷,你有沒有考慮如何解決?說不定問著問著,你從對方口中聽到他推導結果就是——你自己的方案。
總結下來,產品思維和技術思維的差異,在于產品工作內容比技術“寬”一點,在開發介入的功能設計之前,以及開發完工的功能上線之后,產品的工作全覆蓋,而開發工作主要集中在開發過程中。因此對于開發未參與的一前一后兩部分,容易出現信息不對稱。從工作價值評估的角度講,產品更關注產品如何被使用,而技術關注如何實現功能。除此之外的分歧,就是全人類都不可避免的——物種多樣性及審美差異。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希望團隊更理解我的思考方式,今后合作,多一分互相理解。歡迎技術大哥們積極切磋意見,正是因為這樣的碰撞才能共同創造出好產品。
就這么滴吧,祝看這篇文章的人,和你的好搭檔合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