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恐懼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情緒,也是最讓人痛苦的情緒之一。承認自己恐懼、接受自己對恐懼無能為力的事實,會讓恐懼減輕。而認清恐懼背后的觀念,才能真正改變自己、成長,與恐懼一起“舞出我人生”。
? ? ?昨天的案例對我們來說,有些極端。今天分享一個常見的恐懼:開會發言的恐懼。朋友說,“一開會發言,我就腦子一片空白,準備好的東西一個也想不起來,對著稿子讀都結結巴巴,真羨慕那些淡定自如的同事。怎么辦?”是的,我也曾經很羨慕那些公開發言時鎮定自若、侃侃而談的人,直到自己成了其他人眼中羨慕的對象后,才明白:所有鎮定自若的背后,都有一段艱難的蛻變時光,看起來鎮定自若的人,不是從不恐懼的人,而是是把恐懼看成是一起共事的朋友的人;不是竭力避免恐懼的人,而是把恐懼看作改變自己的契機的人;是知道怎么“和恐懼共舞”的人!
? ? ?是啊,我要怎么辦呢?小伙伴們,現在是復習時間?;貞涀蛱斓膬热?,說說看要怎么辦吧。哈哈,想起來沒有?
首先是要承認自己的恐懼??謶侄加幸恍┥眢w的反應,比如臉發燒、手腳出汗、聲音發顫、心跳加快、大腦空白,有時還會出現頻頻想上廁所的感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身體表現,我們自己都會很敏銳的發現。發現自己在害怕之后,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出現“這種小事,我都害怕”這樣的自我責備,或者“別人如果知道我連這個都害怕,那怎么辦”的自我懷疑。這些責備和懷疑帶來的羞恥和逃避感,又進一步加劇了恐懼感,恐懼情緒被幾何數極的放大。在劇烈恐懼的推動下,可能任何一點小事,比如上課時站起來回答問題,都會變得難以完成。
別奇怪我是怎么知道的,因為接下來我要開始痛說自己的革命家史了。
大學時我只要稍微緊張就會滿臉通紅,伴隨臉部皮膚滾燙。同學經常很奇怪”好好的,你怎么臉又這么紅啦”,這讓我非常難堪,覺得自己很沒用,什么樣的小事都緊張。于是,只要我感覺到自己“臉發燒”,就會認為所有人都看到我臉紅了、知道我又緊張了,自以為是的困窘感讓我有個地縫就會鉆進去。這是承認自己害怕,但不能接受。等到我當了老師,還是那么容易緊張、容易臉紅,這比學生時代的更讓我覺得羞恥。有一次課堂上,我突然咳嗽了一聲,立馬, “刷”的一下整個臉感覺在被火烤,當時的想法是“完了,學生們知道我這么害羞、膽小,肯定會瞧不起我的”。這時,一個調皮的學生看著我的窘態,大聲說道,“老師,你怎么臉那么紅啊,連脖子都紅了”。說完之后,全班同學都笑了起來。本來以為自己會羞愧而亡的,結果奇跡發生了,我也跟著笑了起來,笑過之后還能繼續上課。下課后,那個學生又跑到我面前,說了句“老師,其實我們覺得你臉紅挺可愛的,不是笑話你啊”。這件事,讓我放下了對“臉紅”的執念:“既然學生都知道我容易臉紅咳,那臉紅就紅吧”,“其實事情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糟糕,學生并不覺得我膽小沒用,還覺得我很可愛”。從那以后,我還是很容易臉紅,但臉紅帶來的恐懼感卻越來越少,覺察到“臉發燒了”,做一次深呼吸,“臉紅了啊,我就是容易臉紅嘛,沒什么”。這就是接受恐懼這一事實。接受事實后,注意力轉向當時要做的事——上課,先說什么、后說什么,哪里詳講、哪里略講。當我們專注于事情時,就沒時間去理會自己是否在恐懼了。
停止自戀,回到朋友的問題上來,“開會時,特別緊張,腦子一片空白,怎么辦?”如果是在會場上,當我們感覺自己腦子一片空白時,立刻深吸一口氣,承認“我有點害怕”。然后,接受事實“其他同事可能會發現我害怕,但沒什么了不起,我現在要開始讀稿子了”。再深吸一口氣,看著你的稿子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出來,盡量讀得慢一點,讓心情隨著聲音一起慢慢平靜下來。
好了,簡單吧。我們還可以在開會前做些準備,比如熟悉自己的發言內容,這樣就可以減輕因為生疏造成的緊張;比如想像一下開會時的情景,然后練習一下處理緊張的過程。
會議開完之后,認真地問問自己“我開會時在怕什么?”可能是,“領導同事們一定會發現我發言中的問題,然后覺得我能力差”,也可能是“如果講得不好,同事會笑話我,覺得我這點事都做不好”;還可能是,“如果同事發現我害怕的話,肯定會覺得我這人沒用的”。林林總總的理由,都有同樣的特點“絕對化”——“ ?一定”、“ ?肯定”、“以偏概全”——“ ?我害怕等于我沒用”和“糟糕至極”——“ ?講不好,我就是一個能力差,沒用的人”。
是不是和我們平時的內心獨白非常相似,長期這樣的自我對話,會讓自己只關注自己的問題,而看不到自己的優勢,從而越來越沒有信心,越來越恐懼,而恐懼又強化了這些負性的自我評價。這些自我對話時的傾向性,是我們小時候從父母那里模仿來的,既然不是天生的,那就可以改。
怎么改呢?像我在“臉紅事件”中改變想法一樣,用“可能”代替“一定”,用“具體”代替“全部”,用“有點麻煩”代替“糟糕至極”。
第一組:
領導同事們一定會發現我發言中的問題,然后覺得我能力差。
我如果說不好的話,領導和同事可能會笑話我,覺得我口語表達能力不太行。
第二組:
?如果講得不好,同事會笑話我,覺得我這點事都做不好。
如果講得不好,有些同事們可能會笑話我,有些同事可能會幫助我,我不太敢公開發言。
第三組:
如果同事發現我害怕的話,肯定會覺得我這人沒用的。
如果同事發現我害怕的話,可能會覺得我這人有點膽小。
我們試著讀一讀,是不是上嚇兩句話感覺會很不一樣?當把對自己開會發言的評價,換成下面的句子,我們的恐懼擔心就會減少很多了。
發現自己在自我對話時的習慣性思維傾向之后,平時可以有意識的進行思維訓練。每天花一點時間,想想引起自己恐懼的事情,問問自己在怕什么,然后寫出來,找出關鍵詞,并且修改它們。慢慢的,你的思維模式就會發生變化,對自己的評價會更加客觀和全面,也就少了許多需要害怕的事情。
其實啰里啰嗦這么久,關鍵是一句話:我們以為是某件事、某個人讓自己害怕,其實是我們對這件事、這個人的評價讓自己害怕。
好了,今天就到這里了。因為篇幅所限,說的不是很清楚。那個學生不經易的兩句話,治好了我的“臉紅恐懼”,但當時并不明白其中的奧妙。等我開始學習心理學后,發現他的做法居然巧合了“暴露療法”和“理性情緒療法”的原理,而我后來用深呼吸進行調整情緒和思考后續講課步驟,暗合了“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有興趣的不妨上網查找一下相關資料。后面,我也還會繼續和大家分享這些內容的。當然如果你的恐懼讓你的正常生活受影響,而自己又很難處理,建議你尋找專業人士(比如我)尋求支持。有需要請留言。哈哈,打個小廣告。
各位親,明天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