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鄉人儺(nuo),朝服而立于阼階。
譯意:
鄉里人舉行迎神驅疫的儀式時,孔子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臺階上。
百度詞條上說,儺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元(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種民俗和多種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形態,包括儺儀、儺俗、儺歌、儺舞、儺戲、儺藝等項目。其表層目的是驅鬼逐疫、除災呈祥,而內涵則是通過各種儀式活動達到陰陽調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壽年豐、國富民強和天下太平。
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或影視作品中也有很多關于儺的記錄,印象比較深的是儺舞與儺戲了,當然最初的印象也就是挺神秘的一種“跳大神”的高級版,還有奇特的面具這種印象。都是用歌舞的表現形式來進行的驅鬼酬神的祭祀活動,是儺文化的重要表現形態。
沈從文的作品中有很多“儺”的影子,湘西的儺文化比較盛行,對作者的影響很深。張藝謀電影《千里走單騎》中,也有一段李加民表演的儺戲,是極具原始舞蹈風格的云南面具儺戲。
這一章與上章聯系緊密,也是孔子在鄉間對鄉情的回應。遇到鄉親們舉行儺這種活動以求免災求福時,孔子就身著朝服,迎接各路客人,以示他的虔誠之心。對于神鬼之事,孔子一向是敬之,信不信且不論,但尊重這種鄉情民俗。
明·張居正:“儺是古時逐疫之禮。周禮方相氏,主索疫鬼而驅除之。季冬之月,則命有司大儺以驅除鬼祟,而迎納吉祥也。阼階是主階。夫子家居遇鄉人行大儺之禮,此時鄉俗皆欲驅除鬼邪,恐家中先祖五祀之神或致驚動,乃致其誠敬,穿著朝服,立于主階之上,使之依己而安也。”張居正的解釋有另一種意思,因為驅除邪祟動靜比較大,會驚擾到家中供奉的先祖之神靈(畢竟他們也是鬼的行列一員),孔子身著朝服有安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