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鄒憬、王盛元《論語通解》為通解,綜合參考楊伯峻《論語譯注》,新編諸子集成之《論語集釋》,南懷瑾《論語別裁》,《四書章句集注》
原文: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p>
通解:
子夏說:“對待妻子,注重她的品德,而非姿色;侍奉父母,能竭盡全力;侍奉君王,能不惜生命;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這種品格的人,縱然出于謙遜說沒有讀過什么書,我也必定會(huì)說此人是讀過書的?!?/p>
筆記:
綜合之下,此節(jié)中“賢賢,易色”的解釋爭論頗大。如“一個(gè)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如“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如“如好色般尊重賢德”(明顯依據(jù)“未見好德有如好色”而來);南懷瑾先生認(rèn)為是“尊重賢德之人,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tài)度也隨之轉(zhuǎn)變”。
《論語集釋》更傾向于通解之意。夫妻、父子、君臣、朋友,人之四倫,不應(yīng)該其余三倫都講了,而不提夫妻,因此首句應(yīng)該是指夫妻之倫,就是選對象別光選好看的,要選賢德的。所以“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的解釋最不靠譜。經(jīng)過孔子刪減編訂的《詩經(jīng)》開篇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且老夫子也將夫妻列為基本人倫,子夏也不可能當(dāng)面扇老師的嘴巴子。其他解釋也未嘗不可,對待賢德之人自然應(yīng)該改變虛浮的態(tài)度,能如追求“淑女”般“好逑”賢德也未嘗不對。
此處“學(xué)”,兼有學(xué)問,文化知識之意,更具有德禮的修習(xí)之意,明人倫,德之道,禮之先也。
另外,“事君”的君是指君王嗎?《論語別裁》中特意強(qiáng)調(diào),君從“尹”,表示年齡大,學(xué)問道德很高,拿著拐杖作指揮杖的人。通指他人,或者朋友?!笆戮苤缕渖怼币簿褪谴饝?yīng)了替別人辦的事就要盡心盡力。由此看,此處君與上文”為人謀而不忠乎“的人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