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吃完晚飯后我把自己關在房子里,有時搬著凳子坐在陽臺上眺望遠方,有時只是靜坐在書桌前發呆。這些真正讓自己沉淀下來的時刻,我總會思考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以及我渴望的是什么樣的生活。
探尋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很多人需要花一生來完成的;而真正的了解自己并且做自己也需要有足夠的智慧、運氣與勇氣。大多數人終其一生才明白生活的意義何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我們思考當自己的生命僅剩下三天時我們最想做的是什么,這也給了我們一種思考人生意義的更快也更貼近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方式。可是,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將自己代入這種思考狀態,因為在平凡而普通的日子里每個人都會覺得日子很長,一輩子太久。
既然用最直接的方式思考人生意義有時候太過于勉強,那么我們可以試著用另一種方法找尋答案。像找工作一樣,畢業前很少有人能直接說出自己要找什么樣的工作,那么我們可以思考下自己不想做什么工作,比如,不想單休,不想離家太遠,不想找沒有任何挑戰性的工作……當我們漸漸的清楚了自己不想過什么樣的生活,我們也就慢慢的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人生。
艾力的《你一年的8760小時》中說“我們不得不承認一點,這也是被無數人萬千次證明過的:一個人所想像的生活,十有八九會最終成為他過的生活,無論好壞。”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很重要,接下來就是為了擁有想要的生活我們需要做些什么了。
未來不可知,過去已經無法改變,我們唯有抓住當下,努力讓自己現在的生活軌跡靠近自己想要的未來。做什么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的生活慢慢有所改變。
我知道熬夜不好,不想讓自己整天熬夜,可是大學到現在幾乎都是十二點多才睡覺,我有逼過自己早睡,第二天也真的可以早起,可是堅持不了幾天,又是晚睡,之后晚起。我想既然不能早睡早起,那么我就逼著自己早起早睡,因為第二天必須早起,所以前一天必須早睡,至少不能熬太久。
我一直感覺自己看的書太少,所以買了很多書,也借了一些書看,可是惰性使然,書雖然一直在自己手里,看的并不多。我就想了一個辦法,借的書要給自己一個期限看完,我要先告訴借書給我的人,我兩天后給你還書,或者一個周,或者一個月,而既然借了書就必須看完再還,所以就可以促使自己在還書期限內看完那些書了。
工作后遇到不順心的事兒有時會想吐槽,想抱怨,可是,抱怨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該做的工作還是得做完,況且給別人抱怨還將自己的負能量帶給了別人。因此,當想抱怨的時候想一下微軟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特別強調的“同理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
想讓自己的生活充實且豐富多彩,想在有限的生命中多體味人生百態;想掙很多錢,想云游四方;想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想有自己明確的做事原則和底線;想永遠自信且美麗……
生活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愿我們都可以一直有所追求且一直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