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媽媽說要跟我爸爸離婚了?!弊蛱煜挛绶艑W的時候,班里的一個女孩子這樣對我說。她可能還不知道媽媽的意思,臉上還是一臉的自然。
這是我剛上崗的第二年,同時也當了第二年的班主任。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孩子到家長之間的交流,我深深的感受到這個現實的社會帶給孩子們有著多么大的影響。
一周從星期一開始,爺爺奶奶把自家孩子送進學校然后就忙著回去做農活。很多家長就此把學校當成了“托兒所”一般,盼望著周末快點過去能把鬧騰的孩子送到學校。每天早上來到低齡部學校的時候,總能看見好幾個孩子聚集在校門口旁邊。他們隔著一條街道向對面的粉館喊著,“我要買一碗粉!”“買一個豆沙包”“買一個糖包”…等等。大多都是六七八歲的孩子,靜靜的在那里等著對面的阿姨把早點送過來。當春節過去了,家家戶戶的大人都外出打工,好些孩子不哭也不鬧,但是開學的時候還是會有那么一兩個舍不得父母的孩子會哭。父母出去打工,這就意味著他們將很久都見不著自己的爸爸媽媽,或者可以說只有等到過年了才能吃到媽媽做的一頓早飯…這就是鄉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開學時,我為我們班的孩子做過這樣一份統計:留守兒童居然占了整個班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如果說留守兒童是孤獨的,那么父母離異且留守的兒童是更加需要社會去關心的群體。他們很難得到父母雙方的疼愛,甚至家里的條件也不是那么理想。他們夾在父母雙方之間,有時還需要作出一個抉擇,這對于他們來說是多么深刻的一段記憶。
作為一名班主任來說,自己也經常會感覺到自己能為他們做的事情真是有心無力。比起整天在他們耳邊絮絮叨叨著努力學習,我更喜歡告訴他們學好知識后的結果。孩子是天真純潔的,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小小世界,大人的苦口婆心他們有時不一定能理解,畢竟孩子們總是充滿著多種可能性的。
還記得上次語文課時區分“起訴”和“投訴”的意思,孩子們聽的極其認真,一臉嚴肅的小表情盯著我。學好知識才能夠真正的走出大山,我經常會給他們講這其中的故事。從小時候的親身體會一直到我正式工作,每一天都在時刻提醒著我鄉村娃娃的童年應該是豐富多彩且無憂無慮的。無論家庭給了他們怎樣的夜晚,只希望每一天學校的陽光都能夠溫暖著他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