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雪越飄越大,早晨起床后還沉浸在昨晚回家了的夢境中,寫下這篇想回家過年的文章,越在這個時候,回家的心越來越急切。
有人說過的一句話我非常贊同,這世上有許多路,最美的是回家的路。
我愛漂泊,所以常年在外。但正因為在外的顛沛流離,才導致每年歸家的那段時光顯得格外重要。那不是單純的歸家,而是像充電一樣補充能量。
每次回家父親早已給我的屋里開好了暖氣,母親早做好了手工面。每每吃完飯洗和熱水澡,才覺得自己真正活了過來。這一年來的辛酸與疲憊,以及一路風塵仆仆都隨著一碗面,一通熱水澡消散了。
每次躺在沙發上,找了個最舒服的姿勢。開始和他們聊天。這是多年來的慣例。不管我在外多久,回來的第一天,勢必像做年終總結般,把這一年的所有經歷用簡短的話語講給父母聽。在聊天的過程中,我也自我總結,自我反省。父母像朋友一樣和我交流,說一些他們的意見和對我生活習慣的規勸。
交談有時五六個小時,有時會持續八九個小時,聊至凌晨。最后聊完,看著父母安心疲憊的去睡,我也會舒一口氣。我過早離家,沒什么能彌補。唯一讓他們安心放心的,可能就是我每年的按時匯報。我年少時。做過很多傷害他們的事。那時不管他們多么痛心疾首,我都故意違抗。平時器宇軒昂的父親為了我向別人低過頭。平時沉默識大體的母親為了不聽話的我,整夜奔跑,哭紅過雙眼。
那些年,我給父母的苦太多了。所以懂事之后,我盡量不再做讓他們擔憂的事。不管在外面多么桀驁,回到家也必定收斂鋒芒。不想再讓自己的任性和無理,傷害到他們。也不想再讓他們為我承擔外界紛擾。
我始終覺得,子女長大后,學做的第一件事,應該就是成為父母的依靠。三毛曾說,生命里某些擦肩而過可能今生都不會碰到的人,是流星。有的時候來有的時候去的,圍繞在身邊的朋友,是行星。而父母,卻是恒星,我們只要回家,他們永遠是在的。
愿所有遠行的姑娘,顛沛流離之時,仍舊心懷故居。也愿你我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故居在,父母在,理想,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