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會認字開始,經過多年的閱讀經歷,看過無數書籍,我卻不曾了解閱讀的真正內涵。這一缺失一直伴隨我讀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后,我對閱讀的理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顛覆了我曾經走馬觀花、囫圇吞棗式的看書模式,將我對看書的認識提高了N多個檔次。給我帶來這一變化的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的兩位作者,他們是來自美國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
艾德勒以學者、教育家、編輯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外,以主編《西方世界德經典》,并擔任第十五版的《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而聞名于世。查爾斯·范多倫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后因故離職后和艾德勒一起工作。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兩位作者可以說像個解剖家一樣,將如何閱讀一本書的過程從閱讀速度、閱讀能動性、閱讀的理解力、閱讀的藝術等全方位、多角度不厭其煩的詳細分解,給出了不同種類書籍的閱讀攻略,這真是一本實實在在的工具書,無論誰看了都要對作者的用心佩服的五體投地。書中引用了法國學者巴斯卡在三百年前曾說過的一句話:讀的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這本書就是針對閱讀速度提出了閱讀的四個層次。
首先第一個層次是基礎閱讀,簡單而言就是由不同的字、不同的詞組成的這句話表達了什么。第二個層次是檢視閱讀。通過一本書的書名、目錄、前言等大概了解一本書說的是什么,要不要繼續讀下去。如果選擇讀下去,就要了解這本包括哪些部分、大概框架、結構、邏輯層次,這也是系統化的略讀一本書。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是分析閱讀,分析閱讀就是咀嚼與消化的一種閱讀方式。詳細了解書中的細節,通過全盤的、完整的閱讀,你從中學到了什么,解決了什么問題,未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閱讀完一本書后的評價是什么。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當你通過略讀,選擇繼續讀下去之后,分析閱讀才能真正得到這本書的精髓。
閱讀的第四層次是主題閱讀,就如同練武練到最高境界一樣,如何將學到的一招一式內化為自己的招數,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論。這就需要博采眾長,取多家精華為我所用,也就是作者提到的如何使同一主題的不同書籍里的理論為自己的理論服務。這種閱讀是一種比較閱讀,是最復雜、最系統化的閱讀,也是最主動、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同時也是收獲最大的閱讀。作為一般的讀者,我們只需要在前三個層次上學習閱讀就夠用了,主題閱讀是相對比較專業的閱讀方式,如何取舍因人而異。
通過作者對閱讀四個層次的分解,同時要求讀者要帶著四個問題來讀:
一是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
二是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三是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四是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這也是閱讀一本書的四個規則。在每讀一本書之前都要帶著這樣的問題去閱讀,帶著目的去閱讀,從中得到自己的答案,并形成這樣的閱讀習慣,這也是閱讀的藝術。
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使我對經后的閱讀更有信心,讀書有了明確的方向,掌握了如何快慢有度,剛柔相濟的讀一本書。閱讀就是學習,是一種自我發現型的學習。通過閱讀,提高了自我的觀察力,增強了記憶力,擴展了想象力,加強了分析力,并讀出書的言外之意。你有閱讀障礙嗎?不防抽空看看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相信你也會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