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貓,所以愛吃魚,除了幾種魚做法特定(蒜蓉白鱔,清蒸鱸魚,燜鲇魚)之外,別的魚一概煎了。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實這句話挺不好解。如果按偏儒家的看法,自然是“允執厥中”——所謂調料和火候都要恰到好處,少了不行,但過猶不及。正常黃老解,是無為而治,別亂翻魚(亨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總之,煎魚比起清蒸或者燜,顯然存在一定的失敗率。前兩天煎比目魚柳,過早翻面,果然碎了。
為著《老子》上面這句話,一直把煎魚看做一種涵養功夫,甚至卜問的意味。從前去非洲之前煎魚搞焦了,事后項目果然沒有好下場。一笑。
其實現在煎魚的難度遠遠沒有古代大。電熱灶靈活即時控制溫度火候(以前的柴火灶不行),不粘鍋完全解決了魚粘鍋不起的難題,玻璃蓋子讓人能隨時看到魚熟到什么程度。
這些都是現代科技的恩情,煎魚也比古時候隨性得多,果然是科技讓人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