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自孟子,意思是在不好的環境下更好生存,反而再好的環境下容易死,這不是百分百的,但還是有很大的機率的。
? ? ? 為什么說在憂患中容易生存,安樂中容易死亡?這是有原因的,它有著一定的道理。如果一個普通人生活在不好的惡劣的環境中,自然要去好的地方,所以會努力;如果沒有錢,很窮,他會想辦法去賺錢;有差的東西才會給人前進的動力,當然也有特殊情況,不同的人。死于安樂也不是百分百,但也有理由,因為在安樂的環境下會使人沒有壓力,沒有上進心,更不會努力,最后也就是會“死亡”,但也有特殊的人。
? ? 同樣也有實例,比如煮青蛙,用燙水煮青蛙,青蛙會自己跳出來,因為他知道這個環境很燙,感受到了憂患,有求生的欲望,所以它會跳出來,燙水就煮不了青蛙,這就是生于憂患。而開始用溫水,這是對青蛙沒有傷害沒有痛,這是適宜的環境,安樂的,這時它會慢慢適應,當溫度越升越高時,它慢慢會接受,一直是安樂的,沒有求生欲望,所以才會死于安樂,是因為環境太安樂,使青蛙放松,沒有求生的欲望。
? ? 自然在歷史上,在人身上也有許多實例,比如原文中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意思是舜是從田中種田然后被起用,傅是從筑墻,然后才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然后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的,這些都是生于憂患的實例,同時也有死于安樂,比如劉備的兒子劉禪,秦始皇的兒子,在安樂的環境下卻變得不行,導致滅掉自己的國家。
? ? 所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或許不是百分百的,但是有很大的幾率,它有一定的道理,它有它的實例,也有在歷史上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