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簡釋】
1、芣苢(扶以fú yǐ):植物名,即車前草。種子和全草皆可入藥。
2、薄、言:都是語助詞。
4、掇:拾取。
5、捋:成把地從莖上抹取。
6、袺(結jié):手持衣襟來盛東西。
7、襭(協xié):將衣襟掖在腰間來盛東西。
初讀此詩,覺得這首詩大概是《詩三百》最容易記住的詩了,不用翻看參考書,大致也猜出描寫的什么場景了。
《詩三百》三百零五篇,有一百四十多篇涉及到植物的,這真的是令人好奇的現象呢。上古農耕時代,人煙稀少,自然條件極端惡劣,或許,草木之于先民,是和今人不同的。古人和草木的情感是相濡以沫的,今人多與自然疏離,都市的人,極少有機會赤腳走在田埂上,聞嗅泥土的氣息,也不會采摘一束不知名的野花,供清水,置餐桌和書房。今人眼中的花,大多是人工培植的玫瑰,嬌嫩的開著,幾日便枯萎,枯萎凋謝,不堪入目。而風吹雨打的野花,即使枯萎,也有著蓬勃生機。
有一首老歌《壟上行》:
我從壟上走過,壟上一片秋色,枝頭樹葉金黃,風來聲瑟瑟,仿佛為季節謳歌。
我從鄉間走過,總有不少收獲,田里稻穗飄香,農夫忙收割,微笑在臉上閃爍。藍天多遼闊,點綴著白云幾朵,青山不寂寞,有小河潺潺流過。
沒有鄉野間生活經歷的人,很難切身體會歌里的意境,那是一種親密無間的人與自然的吟唱,自然清新,樸實生動,從心中緩緩流淌出來。
你想,山野間,田埂上,溝渠邊,溫暖敦厚的土地上,一簇一簇的嫩綠色葉子,綠精靈般鉆出地面,葉片中心,又鉆出長長的花莖,隨風搖擺著,開出小碎花。她那么微小,你不曾注意過她。今天的人們,吃著山珍海味,名珍佳肴,怎么會去路邊采摘這卑微,又有些粗劣的野菜呢。
而她,竟入了詩呢,被傳唱了幾千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再微小的草木也被自然賦予了靈性吧。
作為植物的芣苡,又名車前子,因為性喜陽光,常成群生長在牛馬跡,故稱“車前”或者“牛遺”。小時候我都叫她車前子。因為在路上或荒地里的經常可見,因此又名“當道”。我特別喜歡“車前子”這個名字,她還有其他的幾個俗氣的名字呢:牛舌草、車輪菜、地衣、蛤蟆衣。
車前子,其嫩葉及幼苗可以做蔬菜食用,小時候挖來,基本和其他的野菜一起蒸熟食用,單獨食用,據說口感不怎么好。后來家里有菜園了,車前子挖來基本都是切碎了喂雞鴨。但遠古人們采摘嫩葉和幼苗食用的可能性極大,那時種植可食用的蔬菜遠沒有現在這么豐盛,所以車前子應該是極普遍的救荒本草。
小時候聽太姥姥說,這不起眼的車前子,在鬧饑荒的那幾年,讓很多人活下來,所以很多老人家常常感念她,走在路邊,看到車前子,即使看上去就那樣匍匐在粗糲的地面上,斑駁的葉子上還有蟲咬過的洞。如果不是挖來食用,是決不會去踩踏她的,而是繞路而行。
車前子,長久以來歸類為藥用植物,全草與種子都可入藥,能利尿、清熱、止咳。歷來的經解《周南.芣苡》認為女子采集車前草是一種由來已久的習俗,當時民間相信食用車前草容易懷孕生子,且治療難產。聞一多先生的《詩經講義》里提到,芣苢亦寫成"芣苡"。"芣苡"古時本字是"不以"。"不以"也是今字"胚胎"的本字。"芣苡"即是"胚胎"。果真如此的話,那么古人以車前草做菜蔬,可能亦因著繁衍種族的觀念,也不足為奇,且芣苡宜子之說,由來已久。
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提出了《芣苡》的讀法:"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 這樣讀是真得了此詩的境界了。
詩中完全沒有寫采芣苢的人,也沒有描畫其音容笑貌,可讀起來明白地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就在詩的節奏中傳達出來。詩中連續六個動詞--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余字全是重疊,這確實是很特別的的一首詩。初讀覺得是重復,讀上幾遍,郎朗上口,完全可以想象一種畫面:田園女子,三三兩兩地,漫步在田間,勤勞采摘,和自然對唱,即使生之艱難,也依然有著自然的養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便是歲月靜好了吧。
《芣苡》簡潔明快的字句,素凈的詩意在《詩三百》里少有的。每讀此詩,總想起《漢樂府》里的《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南魚戲蓮葉北。這種民歌天籟,是不是最初的創作者熟讀了《芣苡》,有感而發呢,不得而知。如今讀來,一脈相承,皆樸素明朗,行樂得時。
草木卑微無言,靜靜生長衰落。愿世人在生的雜亂里,懂得憐惜自己,如花草樹木般,歡喜隨緣,得一切安好。
文|七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