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脈,就像那一條倔犟的山脊所連成的天際線。
正是這條天際線,使我們知道那個天地之大,以及那個天地之限,并領略了一種注定長久包圍我們生命的文化儀式。
——余秋雨《中國文脈》
1、巴歌渝舞,蜀源尋蹤
川劇,實又稱川戲,它是以四川方言唱、念的表演藝術。形成于清朝中期乾隆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美麗富饒的巴渝天府之國,沃野千里,江河縱橫,人文薈萃。
川劇這一地方劇種就存在于巴山蜀水之間。明末清初是川劇的鼎盛時期,到了民國后期,經濟蕭條,川劇又瀕于衰落。在新中國成立以后,舊有戲班多數納入國有編制,川劇又步入黃金時代。
花開花落,川劇也繞不過這一生存法則,隨著現代藝術的多元,被譽為“天下第一戲”的川劇,如今卻遠離了觀眾的視線,尤其相對于青年一代的藝術審美而言。
在樂山市中區東大街,坐落著一個名叫新又新的大戲院,它的前身為川劇團。大概是在我幾歲的時候,我就已經知道了這里。
幾十年一晃而過,周圍在不停地變化著,而唯有這個戲院,位置未曾變換過,變換的只是一代又一代的演員。
我小時候記得它叫川劇團,那時候的我跟著大人去看過一兩次,但卻看不太懂,舞臺上演員的妝讓我感到很害怕,記憶中他們的臉化的極為嚇人,聲音大到仿佛我的心都在顫抖,那感覺就跟妖怪來了一樣,尤其是演員的笑聲,一聲聲“哈哈哈”有如雷聲霹靂!
小時候的我還以為他們是要吃人的!所以這樣畏懼的感覺以致我后來幾十年也就再也沒關注,沒在意川劇這藝術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當我再次看到川劇,而這些滿臉的油彩代表什么?他們咿咿呀呀唱著什么,作為一個四川人,我卻全然不知!但這次看到卻有了跟小時候截然不同的體驗。于是我靜下心來欣賞,發現它確實有屬于它的文化,一個節目能夠很清晰地去演繹一段故事。
于是我感慨道:我們日復一日地游離在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中,早已經將鋼筋水泥當做了生活的常態!
一些地方讓我們來回憶這座城市,我想,新又新大戲院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2、古今兼顧,梨園拾萃
其實,走近川劇,總有那值得你細細咀嚼的味道。川劇可以算得上是一門集文學、音樂、舞蹈、聲歌、美術、雜技和魔術為一體的東方綜合藝術了。里面包含的內容豐富至極。
行當,是戲曲中的角色類別。川劇沿襲中國戲曲綠色的分類傳統,有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每個行當又根據人物的年齡、性格、身份和裝扮不同再作細分,造型各異,自成體系。
再者,我不得不說的就是舞臺藝術了,它延續著中國戲曲舞美的一貫傳統,又獨具風格,包括化妝,臉譜,道具,服裝,布景和燈光等部分。
每個部分都極為講究,就臉譜的基本顏色而言,常用的有紅、黑、白、藍、綠、黃、金,他們各有象征意義,比如紅色代表忠義,黑色表示正直,白色代表奸詐等等,這跟京劇是有相似性的。川劇的戲裝依然是以明朝服飾為基礎。
(忠義)
(正直)
(奸詐)
很多人都很好奇川劇演員的妝容,其實川劇的化妝過程包括扎網巾、擦護油、上粉、涂脂、描眉、勾臉、定妝、勒水紗和貼鬢角等步驟。演員面部化妝完畢后,再根據角色著不同戲裝。
川劇是融匯高腔、昆腔、胡琴、彈腔、燈調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戲劇藝術,其中高腔最具地方特色,并且與其他劇種不同的地方在于特別高的高腔是一種以打擊樂器作為主要伴奏的一唱眾和的徒歌演唱形式。
在新又新大劇院上演的《御河橋》就屬于高腔,講述了寶珠和登鰲的曲折的愛情故事。它充分展示了演員唱、做、念、打之技藝。
其實,除了新又新大戲院,成都的其他川劇院幾乎每周有演出而且人很滿。在成都錦里的長街上,幾乎每一家茶館都有川劇變臉的表演。大概花個35蚊的樣子,就可以看一整場的川劇表演。
變臉是川劇藝人創造的絕活,它因當場快速變換臉譜而給人留下怪異和神秘感。以至于變臉成了川劇的代名詞。我們一般看到的變臉叫扯臉,是用拉線的方法變臉。
在這里每一次變臉都會得到一陣歡呼和喝彩。
我們這一代大多只看過電視綜藝節目中的變臉、吐火 。而沒有真正看過川劇。可我始終還是覺得變臉應該是有音樂、有人物、有劇情、有川劇的招式,才叫川劇變臉,現在都不叫川劇變臉了而所有人一說到川戲就想到變臉,一看到變臉就認為是川戲。其實川戲應該是很豐富啊!
如《柳蔭記》、《繡襦記》、《玉簪記》等這些劇目,伴隨了蜀人、巴人幾百年,反映了蜀人、巴人的傳統意識形態,特別是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生活、風土人情的縮影。經過歷代川劇藝術家的打磨,以及一代代蜀人、巴人的鑒賞、評說、修改,這些老劇名劇日臻完美,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也是在這一刻,我猛然發現,除了在這樣的茶館和劇院,大家之所以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基本上傳統藝術的表演不再受追捧。今天,在這個浮躁的時代,由于網絡快餐式文化作品受人追捧、流行歌曲盛行,一切真正的高雅藝術都遭到了“逆淘汰”,川劇的發展想要保住它原有的韻味與本質更是困難重重,舉步維艱。劇團減少,劇場拆遷,演出日益減少,都阻隔了川劇與觀眾的聯系。
我們每日每夜接受著所謂“現代信息”,西方的先進文化,已經漸漸遺忘了這片土地本來的樣子。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愛好。作為川劇戲迷,要耐得住寂寞,鎮得住浮躁,抵得住誘惑,矢志不渝得熱愛川劇,愛得有情有義,品得有滋有味,演得像模像樣。
——丁華乾《談川劇的“保護”與“創新”》
正因為川劇具有海納百川,在其300多年的形成發展中,不斷地吸取文學、曲藝、雜技和各種民間藝術的養分,發展得主干粗壯、枝繁葉茂,鑄就了文野交融、雅俗共賞的文化品格。——杜建華、王乾飛《川劇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近十幾年來,川劇藝術精湛,流傳廣遠,承載著巴蜀兒女的智慧精髓,然而它卻逐漸被世人忽視。我拍攝這套川劇舞臺紀實片,想借用鏡頭的語言呼吁看到這篇文章的你:請對川劇多一些關注與熱愛,對那些為川劇做出巨大貢獻的藝術家們多一些尊重。
——攝影師蘇鵬廷
歲月被拉長,重疊,我們與川劇偶遇在掛著大燈籠的傳統劇院里,繼而相視一笑。
~END~
攝影師檔案
蘇鵬廷
坐標位于四川省樂山市,獨立攝影師。
擅長拍攝人文生活、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景類題材。
《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
《攜程網》簽約攝影師
作品集
圖蟲:SUPENGTING
https://supengting.tuchong.com/
500px
https://500px.com/spt
獅子座的他喜歡有質感和色彩柔和的事物。
喜歡記錄人們的生活,狀態,
捕捉各式各樣的人文風情,崇敬人文景觀的鬼斧神工。
喜歡旅行,投身自然的懷抱,
從大自然中學會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包容萬物的胸襟。
攝影不僅是對生活的記錄,
更是對那一瞬間的感動,生活因此而更豐滿充盈。
編輯|赤子
撰文|堇陶
攝影|蘇鵬廷
@另眼觀視界
搞事情|觀視界|吃干貨
堅持做有顏值的文藝原創號
注:本文圖片文字均為原創,若發現盜竊進行商用,必究其法律責任。歡迎獨立攝影師、攝影愛好者踴躍投稿
我們與你一起。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攝影的魅力與光芒
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