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約了一個大學時期的同學出來喝咖啡聊天,我們雖然幾年沒見,但是一直在朋友圈里互相點贊評論,我也一直堅信我們的友情會像佳釀一樣愈久彌香。
但是真正見面了之后,她一直在談論她的寶寶,而我因為還沒有孩子,自然無法體會她所說的育兒經,本來興致勃勃的小聚變成了意興闌珊的獨角戲。
我未曾想到,隨著時光的變遷,有許多曾經好的恨不得穿一條褲子的摯友已經有了不同的生活軌跡,而我們變成了朋友圈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相信這也是現代人最常遇到的困惑,朋友圈式的友情究竟是維系友誼的紐帶還是無效的社交,讓我們來看看《請停止無效社交》這本書中是怎么談論的吧。
拿到書,淡黃色的封面上一只鱷魚與一只鳥,本該互為仇敵的兩個物種卻因共生關系而得以彼此依靠生存,同時也引申出書中的核心思想:如何讓自己的社交方式變得有價值?
有價值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外的價值,也就是人脈的體現。二是對內的價值,就是提高自己情商,讓自己成為高情商人群。
《請停止無效社交》的作者是李小墨,她曾經是前海南特區報記者,也是一位在簡書上成長起來的作者,打動我的是她每看完一本書,就會寫篇讀書筆記,這個習慣她至少堅持了五年。在簡書半年后,一位編輯老師看到了李小墨的文章,覺得非常有潛力,最終找上她決定合作出書。
自此之后,陸續有十幾位編輯找她約稿。正如李小墨自己說的,她的經歷符合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其實李小墨的經歷更能看成是人脈和能力的博弈,能力是1人脈是0,只有劃好了這個1,0才能有它的價值,并且數量越多效用越大。
《請停止無效社交》這本書中提出,社交質量是由交往對象的質量以及交往的深度決定的,并不是說數量越多越好。
互惠、共贏、進退有禮的人脈才是有效的人脈,而人脈的真相則告訴我們,每個人對于社交需求不同,可以維系的社交關系非常有限,所以我們要斷舍離的方式,舍棄無用的人脈,持久地經營有效的人脈。
高情商的人包括以下五點:能夠認識自己的情緒,妥善管理自身情緒,做到自我激勵,認識他人情緒,并擁有管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要避免無效社交,就要從安慰、道歉、抱怨、批評幾個最能體現社交能力的切點著手改善。
要擁有高質量的人脈,先充實自己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的題目,叫做微信500人與5000人的差別,500人與5000人之間巨大的差別,也代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人際關系處理模式。
《請停止無效社交》一書中所說,社交的質量取決于社交對象的質量和社交深度。社交的本質是互惠、共贏和進退有禮。簡單來說,就是我能給你什么幫助,而我又能從你那得到什么幫助。
如同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沃茲尼亞克有賴于喬布斯的技術,而喬布斯則靠著沃茲尼亞克的銷售能力,兩人靠著默契的合作,才能攜手創建蘋果的商業帝國。
再比如李小墨在書中提到的魯迅和蕭紅,魯迅是文學前輩,但是他看到了蕭紅的才華和靈氣,看到她充滿力量的文字,這些都給了她和魯迅先生平等交流的資本。
當社交沒有才能和作品作為基礎,那天平永遠會是傾斜的,你可以把大咖們當做偶像,當做師長,但永遠也無法成為朋友,他們只是你朋友圈的一個符號而已。
在你的野心還配不上你的能力時,我們需要暫時放下發展人脈的心,先埋頭努力。
好好傾聽與好好說話同樣重要
戴爾卡耐基在他的那本傳世著作《人性的弱點》中寫到,最善于言談者就是最善于傾聽的人,通過與他人連接,它賜予你改變他人的力量。
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存在著傾聽的“七宗罪”,致使傾聽的力量被嚴重低估。這個七宗罪包括:
? 1. 打斷
? 2. 過早地下判斷
? 3. 心不在焉
? 4. 埋伏
? 5. 過度防衛
? 6. 習慣性唱反調
? 7. 無原則的附和
好的傾聽一定是和好的反饋并行的,好的反饋并不是傾聽過程中的“嗯”“知道了”,而是輔以耐心為最好的佐料,專注地把握對方談話中的重點,在了解所有事情前不打斷、不擅自發表高論,最后以真誠裝盤。
傾聽的過程更像是打開同理心的過程,我們隨著傾聽,漸漸把自己投入到對方的角度來體驗世界、重新創造個人觀點。
同理心激發連結,同情心失去連結,同理心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他人情緒,這正是高情商的人最需要掌握的能力。
希望我們在閱讀這本《請停止無效社交》之后,都能做個高情商的人,說話讓人喜歡,做事讓人感動,做人讓人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