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依云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
因為這一天為祭祀,所以現在人們普遍在發祝福語的時候會采用“端午安康”而不再采用“端午快樂”。但也有人對此表示不滿,覺得都什么年代了,是節日我就該快樂,如果你實在不知道發什么,就發一句“端午節,吃口粽子,吃嘛嘛香”這樣的寓意多好。
這個粽子的吃法也各不相同,粽子主要是由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主要有尖角狀、四角狀等。
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粽子南北叫法不同口味也不同,主要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
種類繁多,從餡料區分,北方有包紅棗的;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蛋黃等,北方棗粽,廣東咸肉粽、浙江嘉興的粽子最為出名。2012年粽子還入選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美食系列。
要說起端午的活動,南方多為賽龍舟。還有懸艾葉,每年端午,我媽都會拿一把艾葉掛到自己家的門框上,因為端午的時候氣候都比較熱了,艾葉有驅蚊的功效。夏天蚊子多的時候,也會給家里的院子里點一把曬干的艾葉。印象里有一種煙熏火燎的香味。
南方有的地區,在端午的時候喝菖蒲酒,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的時候喝,目的也是為了驅趕蟲害。
浙江有的地方吃五黃,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
還有的地方吃“十二紅”,油爆蝦、炒紅莧菜、咸鴨蛋黃、朱砂豆腐等。有的吃茶葉蛋,蒜頭,打糕,煎堆等等,打糕可能比較好理解,就是類似糯米飯類的東西,煎堆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的。
娃娃們則喜歡帶五彩繩,掛香包。
五彩繩是為了圖五色吉祥。節日早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系繩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彩繩不能任意拽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
據說,戴五彩繩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由此可以保安康。
古代有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繩不是隨便的五種顏色,它有講究的,是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組合而成。
香包又叫香囊,古人叫容臭,里面通常裝的是雄黃、熏草,艾葉等香料,也是有辟邪的說法。
不管是什么節,寓意都是美好的,都希望來年風調雨順,國興家興,平安喜樂。今年端午你是在哪里過的?又是怎樣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