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很長,內容是本人關于學習的看法。不適合刷屏者看!
關于學習這件事,我真的是本末顛倒了!
在大二大三的時候,我一直在研究如何找到最高效的學習方法,這可真花了我不少時間啊!幾乎看過了圖書館能夠找到的各種關于學習方法、做筆記的方法的各種書籍,甚至在知乎上一字不漏的看每一位答主寫的答案,在微信上研究每一篇文章,生怕自己錯過了史上最最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催^之后也有去實踐,但無一例外的沒有堅持下去,因為感覺這不是最最高效的學習方法,我還要接著去尋找。。。
過了好久好久好久才意識到自己本末倒置了。
所謂的學習方法,一定是學習在前,方法在后。只有投入了足夠多的時間去學習,才有資格去研究方法這件事。就比如說討論“面包好不好吃”,一定是先有了主體“面包”,才能去討論“好不好吃”。于是,我浪費了太多太多珍貴的時間!
這段時間(大三結束,暑假至今),和一些技術大神呆在一起,和他們交流過這個問題,也觀察過他們的學習方式,關于學習或者學會學習這件事,總結出以下幾點:
1)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知識領域,去深入學習這塊的知識。
2)多歸納、總結、思考,能夠用自己的話表述。和學過的知識相聯系,以便記憶。
3)看不懂就慢慢看,多看幾便遍,換不同書參考一下、網上找答案、問人。
4)把知識用起來,實踐性強的知識就多實踐。
5)每天投入時間、精力,堅持之。
能做到以上幾點,就夠了,并不需要多大的天賦——還輪不到拼天賦。
以前的我,說什么都不會相信上面說的話,因為感覺太簡單了,感覺天賦太重要了,從小就聽老師這樣說。但經過這么多的研究與實踐后,我真的認為沒有什么最最最高效的學習方法,任何學習方法都管用,只要方向對了、花的時間精力足夠長,都能夠走到終點。
那為什么我道理都懂,還是沒有成為我感興趣的知識領域的優秀學習者呢?
這個問題是對我自己提的,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學的東西太多太雜,沒有專門集中精力潛心學習一件東西,導致時間精力無法支配。當時自己嘗試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BMX、笛子、Ukulele、單片機、英語、俄語、PPT、Python、Solidworks、閱讀、健身、練字........但無一例外的是,學習的時間都沒有超過一個月。于是我得出結論:自己學習效率低。于是開始拼命找各種高效的、最佳的學習資料,研究各種學習方法。但自我感覺還是沒有提升,于是得出結論:自己天賦不如人,學習能力不如人。
在那段時間里,開始變得害怕學習東西了,因為我感覺自己學不會。
事實上,哪里是這么回事啊?。ㄎ艺嫦牖氐竭^去和一起的自己好好聊一聊)
我就是應該專心致志的只做一件事,或者說,每天應該投入80%的時間在這件事上。
【幸運的是,雖然自己沒有學會一樣真本事,但依然沒有放棄學習,因為我始終相信知識一定有巨大的價值(無論是潛在的還是表象的),學習一定是一輩子的事情,無論學習什么?!?/p>
2)心態及其浮躁,想一躍千里。這可能是上大四以來對自己最大的認識。認真一想,自己可能從小就有這樣的心態,現在回顧大一大二那會兒,更為明顯,當時學什么都想趕緊學會,做什么都想要快點做完,最好一天、一個星期就把別人學了幾年的東西學會。這其實無形中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除非我真的天賦很高,能夠觸類旁通,可惜我沒有。)
3)過于自我封閉,缺乏交流。那段時間只顧蒙頭自學,天天一個人,獨來獨往,嚴重缺乏和同性/異性的交流,心理稍微變得有點內向,有點自命清高,有點自以為是。
4)“再沒XX之前不XX,等XX就一定XX”的錯誤思想。最近才發現自己有這樣的思想。拿學習這件事來說,就是只想做一次,就找到自己終生要學習的東西,然后學習下去,在沒找到之前都不學習;就像尋找學習方法——想一次性找到最高效的學習方法,找到后就努力學習,沒找到之前都不學習;自己轉專業也是這樣的思想,在讀A專業時覺得不喜歡,不感興趣,于是不努力學,認為有機會轉到喜歡的B專業后就會好好學,但事實上我真正學習B專業時又覺得沒興趣,心想轉到C專業就好了。。。
事實上,不要等,不要多想,一開始就擼起袖子干,少點空想,都點實干,做的越多,就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從控制理論的角度講,你干的越多,從現實中得到的反饋就越多,就越能夠得到真實的信息(而不是大腦里空想的信息),這些信息就越能夠幫你做出正確的決定(而不是空想的決定)。
題外話:事實上,你所讀的專業并不能限制你的學習,你要是對XX又興趣,就去學啊,根本沒有人攔著你,只是你自己的思想在羈絆你自己。
5)一直在嘗試,但一直未樹立深入學習的目標。多去嘗試、經歷是值得提倡的,因為這是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自己的一個重要方式,但我卻一直在嘗試,一直不進行深入學習,只停留在膚淺的表面,每次看見哪個好玩就去學哪個,學了半天感覺很難就又不學了,繼續尋找下一個“學習目標”。
6)過于刨根問底,顛倒了學習的重點與次要點。搞清事情的本質是值得提倡的,但要想認清事件的本質,前提是先對這件事情足夠了解。對于初學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快速建立對某個知識領域的認識,把我總體的框架,然后選擇一個喜歡的方向學習,而不是一上來就想搞清楚本質是什么。(你當然也可以這樣做,但你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學什么)
拿我自己來說,在學習《模擬數字電路》時,我非常想知道電的本質是什么,于是就各種查資料,但是感覺一直沒找到答案,心里就很不舒服,甚至出現了這樣的觀念:認為沒搞清楚電的本質之前,就不能學習《模電》,不然會搞不清工作原理是什么。。。。
在學習嵌入式時,發現計算機基礎知識很重要,計劃補充各種基礎知識,認為沒有學好基礎知識之前就不能開始學習嵌入式。于是把全部時間花在了從頭看計算機原理上了,看計算機原理時,又發現對模電、數電有要求,于是計劃從頭看這類書,看的過程中又發現他們對高等數學有要求,于是有計劃從頭看這類書。。。看,我離自己的學習目標越來越遠了,都不知道飛哪兒去了。
這種學習方式自然有好處,能夠全面的學習相關知識,但是學習周期很長很長——大學四年教育就是這種模式。顯然我學習嵌入式不適合這種模式,因為我時間有限(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學會,一定是后面慢慢花時間完善),并且我有一定的基礎知識。
我要做的就是遇到什么具體問題就解決那個具體問題,其他暫時不管,不能破壞了學習的主線。
7)以上種種原因,導致自己最終沒有堅持完整學習一件事。說到底,拼的還是堅持,各種形式的堅持(身體體力、思想變化、外界干擾)
注:身體精力、睡眠、營養等等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限于篇幅不展開。
現在想想,能夠真正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習者,哪有那么簡單?。∫埠苋菀酌靼?,為什么大學里大牛那么少——套用網絡段子:在成功的路上,家庭反對死一批,沒有決心死一批,害怕失敗死一批,錯過機會死一批,沒有目標死一批,自抱自棄死一批,亂走瞎搞死一批,走錯平臺死一批。沒有時間死一批,冬天凍死一批,夏天熱死一批,逢年過節死一批。
最后,要對自己說:不要妄想找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最最高效的學習方法,這是最偷懶的思想,對于不同知識用不同方法去學習,但最最重要的是扎扎實實的投入時間、精力堅持干下去!沒有那么多為什么。
推薦閱讀:
1.《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采銅-著
2.微信文章:那些聽起來很牛逼的學習方法為何是沒用的?
http://mp.weixin.qq.com/s?src=3×tamp=1479739250&ver=1&signature=ImEbpNM6ElWDNKOSKdkEXZu585UV1HRCEZRYO*Us1iy7SjrokvfXp6WpIxNg8Ge9XcLqT9rJiRVPoeR8iAF6l7hkZJVy0fTQOvWM46bZAcAXKgRATg*t0sEzP2vIObZm6f75XgpMCsqktvlRyexlP2-BEUk11ph0FR8z300UwGk=
3.文章:淺談如何堅持 ? ?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81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