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左右,智能硬件在全球掀起了一陣智能狂潮,中國也不例外。在資本的狂熱推動下,智能硬件創業企業瞬間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各種智能手環等產品立即鋪滿大街。可是,在短短的一陣狂歡后,留下來的卻是市場需要重新審視的凄涼。
智能手環市場
以計步和通知為核心的智能手環,普通大眾用戶在新鮮勁過后,實在找不到繼續戴下去的理由。眾多手環計步算法準確度相當低,用一個碼農哥們的體驗來說:上班敲了一天代碼,我就已經日行千里,照這個速度,一個星期,我的步行距離就可以繞地址一周了。計步算法是一個深坑,是一個實驗性的研發項目,需要資金和時間,而市場以及資本顯示不會給創業公司這么長的時間。
對于專業用戶來說,大家會更傾向于使用Jawbone、Fitbit等算法更準確的產品,而在這一個市場上,國產產品的價格優勢,對于廣大的專業用戶來說是無差異的,或者說,差異性非常小。
對于科技時尚用戶來說,Mistfit Shine才是他們的最愛,無論是從設計還是從外觀的品質來說,都是上上之選。相比于國內的智能手環產品的設計與做工,筆者只能呵呵。
而通知功能,對于手環這樣的產品來說,受限于產品的形態,唯一的意義僅在于避免漏接電話。其它的如短信通知等其意義變得非常地雞肋,不能顯示信息內容,或者只能顯示非常少的內容,而查看之后的操作,卻不能支持。整體的體驗非常糟糕。最后,用戶往往只能選擇放棄。
基于以上原因,我非常能夠理解在2013年智能硬件最火熱的時候,咕咚手環連續出了兩代,再之后,其逐步轉型到軟件與互聯網服務,基本上已經退出了智能硬件市場。
智能手表市場
由于工作原因,筆者體驗過諸多的智能手表,從國外的Pepple,基于Android Wears的Moto 360等,以及不計其數的深圳工廠產品。
先說說深圳工廠產品,基本上都是基于原生的Android系統或者MTK的功能手機平臺,由于這些系統完全不是為了手表這樣的極小屏幕而設計的,因此,這些產品都聽起來功能極其強大,但是拿到手以后,卻發現幾乎不能使用。以打電話為例,撥號App依然是Android原生的,在1.5寸的屏幕上,要按出一串號碼變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何。這也直接導致打電話的功能幾乎無法使用。
Pepple、三星、Moto乃至蘋果,都開始在智能手表市場發力,舉例來說,在Apple Watch上市不久,國內企業立即就山寨出了外觀高度相似的產品。但是,除開這些巨頭之外的國內公司,卻少有熱門產品出現。
智能手表產品,核心在哪里,如何才能做好這一類產品呢?不得不說,系統是智能手表的核心,國內企業要做出一個自己的系統幾乎不太可能,高度定制化的Android系統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開發者支持。Pepple出的系統,第三方開發者也少之又少。相反,Apple Watch以及Google Wears系統得到了相對較多的支持。在最核心的系統軟件領域,是巨頭的天下。
另一個核心即是硬件設計,對于像智能手表這樣的產品,需要產業鏈的整體升級:從芯片到屏幕,而頂尖的屏幕技術卻在三星與LG手中,他們幾乎都用在了自己的產品上。其它公司很難從他們手中拿到高品質的屏幕。于是,智能手表領域,大家只能等,等待產業鏈成熟。
(圖為斯坦福博士龐琳勇和Slightech公司第一款產品小覓-全球最薄和最強大的防丟器)
文章來自Slightech創始人龐琳勇博士投稿。龐琳勇畢業于斯坦福大學,具有14年的硅谷創業經驗。創立過4家公司,參與1家公司的NASDAQ IPO,2家公司被收購,曾任1997年度斯坦福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主席,擁有31項專利。
本文由i代言整理并編輯,版權歸i代言所有,如需轉載請后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