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推薦的一本書,以講故事的形式讓我們能了解深奧的心理學理論,明白心理咨詢師怎么一回事,本書主要內容是:本來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蛤蟆先生因為抑郁去看心理醫生,與咨詢師蒼鷺進行了十次面談,從抑郁原因、成長的寓言、探索童年、憤怒的表現、說出人生故事、人生坐標和心理游戲等來呈現蛤蟆先生如何走出抑郁,重新煥發生活的熱情,為我們演繹了一個心理咨詢療程的標準模板。
書中講到我們每個人都有“兒童”、“成人”、“父母”三種自我狀態,這三種自我狀態三位一體構成了我們的人格結構,在成功的人生里,這三種狀態都是必需的,每一種狀態都很很重要,都對生存有價值。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三種狀態
1.如果你處在“兒童自我狀態”中,就會在現過去的情形,再次體驗過去的情緒,這種狀態讓我們行為和感受都像孩子一樣,又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在這個狀態下我們更多地是被童年的情緒所困,學不到任何新的東西。
2.如果你處在“父母自我狀”中,就會用言行重復從父母哪里學來的觀念和價值觀,會證明給別人看這些觀念和價值觀是正確的,讓別人去接受,一般不是在挑剔別人就是在教育他人,在這種狀態下時沒法給新知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的。
3.如果你處在“成人自我狀態”中,你可以理性而不是以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讓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我們思考當下的狀況、評估自己的行為,或傾聽他人的看法而不反駁,當然我們就能學到新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理念。
“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讓我們像父母或兒童一樣行事,幾乎不用去思考,但是“成人自我狀態”是需要艱辛的努力和刻意思考的。蛤蟆先生之所以出現抑郁是因為很多時候他是處在“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較少,通過咨詢,蛤蟆先生在蒼鷺的引導下一步步的覺察自我,打破自己固有知識的局限,直面新信息,發現自我,更理性地思考那些讓人情緒翻騰或是感到害怕的想法,能夠更加客觀的檢視自我,不斷找到自己內在力量,用自己的力改變處境,改變自己。
閱讀此書,一方面我們要像蛤蟆先生一樣學著經常檢視自我,看自己遇到事情的反應時處于哪一種狀態中,是否需要進行調整,理性地思考如何進行調整,另一方面,如果已經為人父母的也要思考,我們的一言一行是可以塑造孩子的未來,是可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的孩子的時候要言行一直,要做好自己,然后再來引導教育孩子,我們想要孩子具備的能力、品格、習慣,我們自己先要做到,這樣很多孩子也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不斷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