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翻熱搜,看到這么一條:“奔跑吧這期主題真的好”。
什么主題?能上熱搜的程度?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你知道的事實不一定是真相。
雖然我不看《奔跑吧》,但是這個主題,還是深得我心的。
這句話可以拆成兩個部分。
我們先談談“你看到的不一定事實。”
從古至今,一直有一個成語叫做眼見為實,但眼見一定為實嗎?
真的未必。
把一個筷子放到裝有水的被子里,從水平面看上去,筷子像折了一樣,但筷子真的折了嗎?
有一點物理基礎常識的人都知道,筷子并沒有折斷,這只是發生了光的折射現象而已,筷子“折斷”只是假象。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在網上應該都看過很多錯覺的圖片吧。
比如這張。
圖片: https://uploader.shimo.im/f/66oZvTWCN7vhQkQr.jpg
每一條線看起來都是傾斜的吧?但這些直線其實是非常筆直的,線看起來傾斜的原因是那些排列并不規則的黑白塊而已。
這兩個例子足以證明,我們的眼睛是會欺騙人的。
把例子放大一點,我們看到的一定是事實嗎?
在網絡上無時無刻會有熱點事件的發生,也會引發無數人的吃瓜討論。
很多新聞總是充滿著反轉,反轉,反轉,那么在反轉之前,我們看到的事情是事實嗎?
并不完全是,那只是某些不良媒體為了吸引注意力,吸引流量,刻意夸大并扭曲一些細節甚至全貌。
那么為什么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呢?
因為我們看到的,和我們所理解的內容,中間還有一個過渡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有一個abc理論,a代表著激發事件,b代表著我們對事件的處理方式,c代表著我們的情緒后果。
代入到這里,a可以代表我們看到的信息,b代表著我們對于信息的處理方式,c代表著我們所理解的內容。
也就是說,這與我們的信息處理方式有關,我們眼球看到一些內容片段,經過大腦的處理后,會按照大腦已有的解決問題,理解問題的程序將信息進行組裝,于是是我們有了自己的理解。
但這個處理方式很有可能是出現錯誤的,比如你的視覺誤差,比如你的理解誤差等等,這就造成了我們眼見不一定為實的情況。
現在我們再來談談這句話的下一部分——你知道的事實不一定是真相。
為什么你知道的事實不一定是真相?
兩種可能。
一,你的事實未必是事實,這一點我們在上面已經討論過了。
二,你的事實確實是事實,但是非常片面,是整體故事的一部分而已。
也就是說,你并沒有站在這個故事中,所有涉及到的人的角度去了解事實,這梳理整件事情的脈絡,明白每個人的目的、想法等等。
我們要知道,發生一件故事,那么牽扯的人至少是兩個。
如果只是聽其中一個人講故事,那么得到的信息必然是片面的,我們的思考也只可能站在這一方,真相就更難以去探尋了。
那么如何去探尋事實?又如何去確定事實的真相?
這一部分,我們之后再說。
希望大家能夠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擁有自己的頭腦,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