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老公睡覺一直到晚上8點左右醒了。
我則是因為孩子沒有在校取到作業,經老師撮合,拿了一位同班同學的暑假作業到復印一份。從下午取來到老公醒來一直沒停的復印著。打印機也不爭氣,復印幾頁好的,接著來一個不動、不走紙或錯印,心里也是不舒服。可終歸要完成這項工作,明天一早把作業還給同學,所以每每出錯時就告訴自己要冷靜,總能印完。
老公起來時,最后一本大約印中間頁面了。本以為他看到這種情況會表揚一句,沒想到第一句就是:“你一直在這里干什么呢?影響我睡覺。!”
我答:給孩子印作業。
老公:學校沒有嗎?還要印。
我:前段時間孩子沒去學校,人家早發了。老師那里也沒有了。說是資料在圖書館那邊,放假了沒人在。所以老師給聯系了一位家長。我趕緊印一下。
我以為解釋清楚了,接下來的一幕讓人莫名其妙又氣憤。老公眼睛一瞪,大聲喝到:“這是用自己家的東西印這些東西。你就不花錢啦。印什么印,TA又不上學,也不做。”
我對他后半句話很不舒服:“你怎么這樣講,孩子做了功課了你沒看到吧。你怎么知道人家沒學習,不愿意做呢?這是孩子讓印的。”
老公的氣不知哪里來,似乎就是想爆發出來,接著說:“TA已經放棄了,學什么學。都不去上課還做作業,你做夢吧?!?/p>
我特別害怕這些話進到孩子的耳朵里,自開始介入心理學之后,我知道要讓孩子聽到積極的、對孩子贊許的話語,惡意中傷,會讓孩子更加沒信心。我經過兩年多的溝通交流,把孩子從重度YY調整到今天知道學習、有目標且愿意與人交流的狀態非常不易。我把聲音放低:“你可別這樣說,孩子很好的。人家老師只是讓自己印一下,這也是人家想起來的最好的辦法?!?/p>
老公又吼上了:“什么辦法?就這辦法!?我沒交錢嗎?我該有的資料為什么沒有!去告他呀,找學校,學校不行找教育局,往上找?!?/p>
我只是很平靜的看著他,等他說完,我說:“你覺得有必要,你去告吧?!?/p>
他的聲音瞬間小了:“我要上班,我沒時間?!?/p>
我說:“我也很忙,而且這與我的教養不符?!?/p>
“你沒什么!你都干什么了。讓你學做飯你都不學,每天做什么。”他瞪著眼,接著說。
我還是很平靜:“我比你忙。做飯我也在學?!?/p>
“在學還做得TA不愿意吃!”他繼續指責。
這時候孩子不知怎么地從房間里沖了出來,手指著爸爸說:“你都做什么了???你說說,你都做什么了。”
看孩子指他,爸爸一下子給懵了,我連忙站起來,跟孩子講:“你怎么過來了?”
爸爸說:“你跟她講話有你什么事?!?/p>
孩子大聲說:“就關我的事。你倆吵什么吵。你就是有毛病。”邊說邊往爸爸身上湊,這時爸爸也站起身來,看樣子馬上就是肢體沖突了。
我趕忙走進倆人中間,一邊拉孩子,一邊推老公:“你坐下?!?/p>
老公力氣大,大有想打孩子一頓的架勢,嘴里不斷地說:“說你你還不愿意了,你不去上學就是有本事了。你還想怎么著,反了你了。再這樣,老子一點錢都不給你?!焙⒆尤匀淮舐暫鹬?,眼淚嘩嘩下落:“你想怎么著,你還想打我。有種你像上次那樣打我,你打死我算了。”順手把耳機摘下來,往地上一扔,耳機瞬間變成兩半。孩子開門就沖出去了。
我心里特別生氣,講實話,孩子長這么大,也幾乎沒有站老子一點光,一直是我在供著孩子所有,幾乎每次對話,都以不給錢要挾,似乎真得花了他的錢似的。看到孩子外出,我急忙跟上去。直到最后孩子躲在一個角落里,我陪在旁邊。此時的孩子光著腳,只穿著睡衣,孩子縮在那里啜泣,我心里也不是滋味。怎么勸孩子這是我最應該立刻解決的問題。
我陪著孩子,跟孩子講:“很對不起,給你找了一個這樣的爸爸。”孩子原本啜泣改為了哭泣,我說:“你想哭就哭吧,情緒也不能老是壓抑著,哭出來會好一些。”孩子雙手抱肩,臉貼手臂哭,我則站在一邊靜等著孩子把情緒發完。
我說:“人與人相處很難,開始認為的好不一定好。誰也不會想到未來會怎么樣。你不看我跟你爸爸相處時,我幾乎是很少說話的。因為我知道他說話的語氣是什么樣子。一個不學習的人是很難與其他人相處的。這也是我為什么一直讓你學習。跟不他人的腳步一定會被他人淘汰。”
略沉一會兒,我接著說:“兩個人文化懸殊大了也是問題,你講的很多東西他不懂,他只認自己認知里的那點事。所以為了能平靜起見,我從不跟他爭吵。此外,如果你愿意,我們也可以分開。”孩子停止了哭泣,不說話。看孩子平靜了下來,我順便提出去家里取來孩子的鞋子和外套。
我們在外面又走了一個多小時,我提出回家,孩子幾次拒絕。我們繼續散步,這期間,跟孩子聊到了學校,孩子的同學,孩子的未來,有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孩子快樂起來了。我知道孩子不想回家是因為要面對爸爸,這是孩子不愿意的,于是我跟孩子講:“你有自己的權利可以理誰不理誰。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你尊敬。”孩子不說話。我說:“在外面也太長時間了。不如回家休息?!焙⒆狱c頭。
打開門,進了屋,孩子低頭直奔自己臥室。孩子爸爸則眼睛盯著孩子未說一句話。
孩子近兩年多的時間里,或許爸爸真沒太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只看孩子去沒去學校,眼睛看沒看到孩子學習。而他不知道的是,這些天里,我放下工作,放下事業,與孩子朝夕相處,看到的是孩子一天天的進步。這就是做父母的對子女關注的態度不一樣吧,而從孩子的角度,我們也看到了孩子對待父母不同的態度。
家庭和睦有講究,親子溝通有技巧。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