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0后中最大的也有26歲了。《婚姻法》規定,男年滿22周歲,女年滿20周歲便可領結婚證。相信不少人到了可領證的年齡,都會有這樣的困擾:被催婚。剛畢業了,或者工作一兩年后,若沒談到對象,節假日回家將被三姑六婆集體圍攻,滿滿的相親接踵而來,甚至可以說,不是在相親,就是在相親的路上……
一、沒遇到合適的對象
大學有個舍友,畢業后選擇回家鄉工作。由于我們是舍友兼同鄉,所以畢業后見了好幾次。兩個話癆碰面,說不盡的話題、道不完的吐槽,而被催婚則是必不可少的吐槽點。選擇回家鄉,吃住均在家中,與父母朝夕相處,被催婚成了舍友的日常。舍友談過兩個男友,因雙方的價值觀不在同一個層次,志不同不相為謀,最終兩段感情已分手告終。有了前車之鑒,選擇開始一段新的感情尤為慎重,她秉著“寧愿沒有,也不將就”的心態,不慌不亂地等待合適的對象現身。可她媽媽按耐不住,三天兩頭就讓親戚為舍友介紹對象,舍友最初順從,后來慢慢地也煩了,干脆搬出來住,遠離了“是非之地“。
“寧愿沒有,也不要將就。”與舊時代的包辦婚姻不同,現在的未婚族有自主選擇權,不再為了結婚而結婚,而是隨遇而安,碰到合適的對象就步入婚姻殿堂,遇不到也不強求,歲月靜好,默默等待轉角處的緣分。
二、追求自由,不愿被束縛
一部分未婚者等待合適的對象,期盼能相守到白頭,而另一部分未婚者由始至終都沒有結婚的念頭,在他們看來,婚姻就像一條繩子,將兩個人捆綁,少了單身的那份自由與灑脫。
與其婚后和老公為雞毛蒜皮的事吵翻天,倒不如不結婚;與其婚后和公公婆婆相處,矛盾重重,倒不如不結婚;與其婚后生孩子身材走樣,倒不如不結婚……
除此之外,有一部分是恐婚族。并不是因為自愿選擇不婚,而是原生家庭的陰影太深,沒有勇氣結婚,害怕重蹈覆轍。父母的婚姻不美滿,極大程度影響到孩子的思維方式,從小目睹父母的吵鬧,埋下抗拒婚姻的種子,漸漸發展成一名恐婚族。
三、離婚率創歷史新高,離婚了的不愿二婚
據民政部統計,從2003年開始,中國離婚數量已經連續14年增長,2003年離婚數量是133.1萬對,到了2016年,已經增長到了485萬對。縫補式的愛情已是明日黃花,曾幾何時,婚姻中,女性一般是弱勢群體,忍著撕心裂肺的痛,縫補破裂的愛情,而如今的新女性獨立意識強,不愿再被拘束,對于不幸福的婚姻生活,學會了勇敢說不,走出陰暗的婚姻。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離婚后也就不輕易陷入愛情的漩渦,愛情結果的不確定性,導致對一段感情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孕育的愛情之花怎么結果?
四、物質條件缺乏,生兒育女成本高
有些未婚族既找到了合適的對象,又到了適婚年齡,為什么還在跑著戀愛馬拉松,遲遲未結婚?
身邊有幾對感情穩定的情侶,有時約他們一起吃飯,飯桌上打趣他們:你們什么時候結婚啊?他們的回答基本都是:沒錢。二十多歲的年紀,事業大多不穩定,收入也較微薄,維持自己的日常花銷還行,而結婚基本都要花錢,先不說大操大辦,禮金、婚紗照、婚宴等,都需要資金作為支撐。
如果說,婚禮帶來的經濟壓力是短暫的,那么生兒育女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則是長期的,更是必須的。今年暑假,一條新聞火了:一個高管母親一個暑假就為孩子花了3.5萬元,她還感慨“養的不是孩子,是臺碎鈔機。”這樣的吐槽,瞬間引起許多家庭的共鳴。從孩子出生,奶粉費、尿片費隨之而來,待孩子長大了,奶粉費、尿片費終于不用花了,教育費用應運而生,學費、補習費、特長培訓費壓得喘不過氣。
扯個結婚證,9.9元,擺個婚宴、生個孩子,卻是9.9的成千上萬倍啊。不是不愿結婚,而是不敢結婚,經濟條件不允許,唯有繼續跑著馬拉松。
對于婚姻,答案要或不要,從心即可。人生只能過一次,按別人的想法來活,多浪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