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的記憶大部分是封存的,因為就在這個階段經歷了孤獨,寂寞以及自我封閉,我一下子從無憂無慮陽光的小女孩迅速成長為敏感,容易陷入憂傷的小女孩。所以每次看到孩子應該什么時候讀書最合適這個觀點時,我都堅定地認為不能太早讀書,一定要讓小孩在最合適的年紀讀書,不然小孩過早讀書留下的后遺癥會影響他她的一生,比如我。
小學我讀的是當地的電廠子弟學校,學校里都是電廠員工的孩子。電廠效益在當時是最好的國企,所以那里的孩子天生就有一種優越感,很排斥外面的孩子。加上我是開后門進去的,班主任得到父母的拜托格外照顧我,中午飯我是去班主任家吃的,更無形之中增加了被排擠的幾率。我很努力去融入他們,可是總是覺得格格不入。他們看著廠內的閉路電視,討論著我沒有看過的電視劇和動畫片,和他們聊天插不上嘴。他們從兒時開始就認識,就像兄弟姐妹,而我只是個半路插進去的陌生人。唯一能相通的只是語言,身為南方人,聽我說話有時候被人會誤以為我是北方人,因為子弟學校來自五湖四海,說的都是普通話,我的普通話就是在那里迅速學會的,這是小學生涯留給我最深的烙印。
每天我都是一個人上學,一個人放學,很羨慕其他小朋友成群結隊上學,放學,我和她們路線不同,自然不可能一起走。放學了,就一個人在校園里玩,挖土,拔草,捉蚱蜢,觀察校園里的植物,夏天會坐在合歡樹下,撿起落在地上的合歡花和樹葉,撫摸著毛茸茸的花瓣,抬頭透過合歡樹葉的縫隙看著天空,從熱烈的陽光到日落。看到魯迅的《百草園》,很有共鳴,這根本就是我的小學生活嘛,看到了很多我小時候玩的植物。小學經歷讓我比較疏離人群,總是清冷地看著周遭的一切,仿佛與自己無關,我也不知道怎么和別人相處,也習慣了安靜或者一個人的生活,不喜歡太嘈雜的環境。
敏感應該是天生的性格,有一次放學去班主任家吃飯,看到班主任和她兒子在吵架,吵得很兇,我不敢進去,于是等了下,回家吃飯了。我不知道年幼的我到底思考了什么,那天始終沒有進門。一個太過于敏感的小孩心思必然也是非常細膩的,可惜這樣一個性格開蒙卻很晚,一直都是傻笨莽撞的性格,所以導致了后面的悲劇,或許這也是上天給我的一個考驗吧。
小學一二年級我都過得很幸福,班主任很疼愛我,因為她沒有女兒,只有兩個兒子,加上我性格乖巧,她把我當自己女兒一樣疼愛。我還記得有一次我作業寫得有進步,她很高興地表揚了我,那天比較冷,她還搓搓我被凍紅的小手。我想我對語文的熱愛就是來源于她對我的鼓勵,我希望自己能夠更努力一些,來報答她對我的關懷。
如果就這么幸福下去,我想我的人生或者性格會是另外一種樣子。三年級的時候,換了班主任,因為語文老師身體不好了,離職休息。換了數學老師做班主任,數學老師脾氣很暴躁,而且還會動手打學生,在那個年代,體罰學生真的是家常便飯,老師管教學生,所有人都覺得天經地義。于是,我童年最黑暗的三年開始了。
也許是年紀太小的緣故,也許是我真的比較傻笨,心智開化太晚,我依舊沒有改活潑好動的習慣,上課會和小朋友交頭接耳,也會做小動作。老師提醒過好幾次,我依舊改不了,終于惹怒老師了。有一次,我上課又講話,老師一把把我拽到教室前面的旁邊,讓我罰站,就那么讓我站了一節課。還有一次,我上課玩裙子上的綁繩,老師沖下來抬手就給了我一巴掌,還拿綁繩勒我的脖子。我的自尊一次次在數學老師的打擊下摧毀,也因此我漸漸沉默,不再喜歡說話,喉輪漸漸堵塞。
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三年級的期中考試,我的成績一落千丈,尤其是數學,我不敢拿回去給父母簽字。要交試卷那天故意磨磨蹭蹭,終于遲到了,我站在緊閉的門外,透過玻璃窗看到老師冷冷地看了我一眼,繼續講課,仿佛沒看到我一般。我站了一會,就離開了,于是開啟了我這一生唯一一次的逃課生涯。直到第三天,我在晃悠的時候被爸爸的朋友發現了,因為擔心我的安全,把我帶了回去。我已經不記得有沒有挨打,但是因為這件事,班主任徹底對我忽視,跟班里的壞孩子比起來,我是被無視的那個。所以因為這段經歷,我的數學成績永遠也好不起來,數學課永遠是我最恐懼的一門課程,我對讀書充滿了恐懼和焦慮,甚至害怕。
一直到小學畢業,我的去留成了問題,我的成績不能夠升上初中,我也不愿意留下來繼續讀,于是,爸爸又通過關系讓我轉學到公立小學。我終于脫離了那個牢籠,重新開始了新生活。相對于子弟學校,公立小學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孩子們說著地方方言,也比較粗魯野蠻,沒有子弟學校孩子的清高,但是更為純真爛漫。剛開始我很不適應,作為一個只會說普通話的另類小孩,雖然依舊沒有徹底融入那個群體,但是大家也沒有刻意排斥我,在這里我只是個普通的孩子,我曾經叛逆的過往沒有人知道,我依舊是那個乖巧懂事的小女孩。
最重要的是,在這里我找到了兩個小伙伴,我們一起上學放學,結束了我曾經孤單的生活。遲來的童年在小學的最后一年盡情歡笑,那年是自三年級以來,最無憂無慮最快樂的一年。小學的經歷讓我深深體會到兒時的經歷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所以不要讓孩子太早讀書,盡量讓孩子讀公立小學,如果遇到粗暴體罰孩子的老師,一定要轉學,沒有任何的商量余地,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多給孩子關愛,一定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狀態,不然心里不健康的小孩注定無法幸福。
雖然讀書的經歷很痛苦,但是我也沒有徹底陰郁,因為我還有兩個妹妹,節假日我們要么在家里拆天拆地,要么出去鬧騰。家里東西都被拆得差不多了,桌子摔得缺了角,椅子都是搖搖晃晃的,壁紙也被撕了,墻壁被涂得一塌糊涂,玩具沒幾天就被拆得差不多了,家里一堆廢銅爛鐵。我們還爬窗戶,爬墻壁,爬門。夏天拖地板的時候,把客廳放滿水,然后當泳池游泳,結果地板漏水了,三樓鄰居跑上來跟媽媽告狀。跟隔壁剛搬過來的小孩丟東西打仗,丟完紙飛機就丟西瓜皮,搞得樓下鄰居苦不堪言。什么壞事都做過,搞得雞飛狗跳,鄰居三天兩頭告狀。媽媽說,三個女孩子全部跟男孩子一樣淘氣,有時候都要被我們氣死了。
雖然我們三姐妹脾氣都比較火爆,經常窩里斗,吵得天翻地覆,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但是一旦到了外面都很團結,都是一致對外。一直到現在,我們的關系都很好,這點讓媽媽感到特別欣慰,媽媽說,一個家庭的團結很重要,一盤散沙這個家自然沒有前途,不可能傳承下去,所以她希望我們一輩子三姐妹相親相愛,互相幫助。其實,我想這也是因為我們家族的人心底都比較善良,沒有真正奸惡之人,心底決定了福報。
總體來說,媽媽對我們還是放養的,她說,她曾經管教過我一段時間,發現這個方法讓孩子太約束了,放不開,所以最后她放棄把我們教成淑女,因為她記得外公對他們說的話,這種家教可能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太過于溫文爾雅一味退讓是會被欺負的,她不希望我們懦弱,她希望我們可以保護自己,在這個社會。所以我表面看起來比較淑女,但是骨子里其實不是淑女,還是保持著一顆原始的心,說像外婆那樣的隨性也好,說像媽媽那樣的傲嬌也好。
其實小時候我還是比較恨父母的,相對來說更恨媽媽一些,因為我覺得他們一點也不愛我,他們的眼里只有工作,從我4周歲開始讀書,他們從來沒有接送過我一次。有一次下暴雨,別人的父母都來送雨傘,只有我一個孤零零的等著雨停了才回去。五年級要上晚自習,每次我都要一個人鼓起勇氣沖進子第小學旁的小路,沒有路燈,我都是一口氣跑過去。有一天飄著雪,有個老人家沖著我叫,我本來已經沖進小路了,雖然我知道他不是喊我,我還是回過頭去問他怎么了,他很失望的說,不是××啊,看著他焦急的模樣,我有點心酸,也有點溫暖,這種溫暖給了我沖進黑暗的勇氣。
他們的教育簡單粗暴,非打即罵。干壞事打罵,成績不好打罵。現在說起那些記憶,媽媽很愧疚地說,那個時候都是一樣的,根本不懂什么叫科學教育。我還記得,四年級,爸爸檢查我的數學作業,拍著桌子吼道,你怎么這么笨,肺都要氣炸了。還有一次,旅行的時候,我幫他們翻東西,他嫌我太煩,抬手就給我一巴掌。所以到現在,我不喜歡聽到大聲吵架,心里會害怕,我也討厭脾氣暴躁的男人。
某種意義來說,我無法和小朋友合群也是一部分是媽媽造成的,因為媽媽從不允許我們帶小朋友回家玩,印象里,幾乎沒有小朋友來過我們家。可能外公也是這樣教育媽媽的,外公雖然很溫文爾雅,但是外表比較威嚴,別人都挺怕他的,很少有人去外公家里,可能家教嚴格的家庭教育都是這樣的。輪到我們家也是這樣,小朋友都很怕媽媽,都說你媽媽好恐怖,不敢去。
媽媽唯一一次允許小朋友來家里是我們過生日的時候,我們家有個傳統,我們小朋友的生日,每個人每年都會慶祝,舉辦生日宴會,這時候我們可以被允許邀請小朋友過來一起慶祝。這個習慣一直被傳承,即使我們現在天各一方,每逢彼此的生日,大家依舊會聚在網絡里一起慶祝。雖然家教比較嚴格,小時候無法感受到太多家庭的溫暖,更多的是父母的嚴厲,但是成人以后,有時候反而感謝父母的嚴厲,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教或者說門風,真的會深深影響一個人的成長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