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建立和食物更親密、更健康的關(guān)系。吃真實的食物不需要規(guī)則,獲得美食奧斯卡獎的“詹姆斯 比爾德”獎邁克爾波倫,長期研究食物從產(chǎn)地到餐桌的過程。
《吃的法則》,就吃飯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喝無糖飲料就沒有糖分,不會長胖?執(zhí)著于營養(yǎng)熱量的清規(guī)戒律?對營養(yǎng)補充劑的癡迷?
這本書通俗易懂,并非站在營養(yǎng)學家的角度,描述晦澀難懂的專業(yè)術(shù)語,而是像美食偵探一樣,為真實的食物辯護,告訴每一位食客,怎么吃才能和食物建立更健康、更愉悅的關(guān)系。
嚴格來說,我就是好吃,對現(xiàn)代食品科學和加工食物是最近一年才開始研究,這一切基于我的體檢報告一系列令人腦殼痛的指標,難為情的是,我的體脂率太高了。
作為四肢纖細,但脂肪囤積在腰腹的苦惱人士,認為科學的減脂和健康飲食是我目前第一訴求,家族女性都很容易在腰腹囤積脂肪,造成“蘋果型”身材,所以打算分2篇文章,送給我的家人。
記錄一下我過去半年失敗的減脂心得,從失敗中或許可以得到教訓,不再犯錯:
1.減脂不等于減重。
剛開始追求體重的下降,以為短期體重秤輕個2-3斤就是減肥成功的第一步,這陷入了誤區(qū),極端操作的話,少吃少喝水,隔天可能就掉秤,但是這并不能持續(xù)。
長期的饑餓反而會讓人的意志力減低,食欲大增,尤其對甜食和高熱量食物產(chǎn)生渴望,一下子回到暴飲暴食,第二天體重秤就爆表了,
所以“吃飽了”再減肥是很有科學依據(jù)的,人只有果腹后,再去減重,也不會胡思亂想,通過零食垃圾食品填飽肚子。
脂肪的減少同時,可能肌肉在增強,所以體重秤哪怕沒有掉KG,但是線條更緊致了,心血功能更好了,體重不代表什么,體型才重要。
2.生酮和斷碳有害健康。
剛開始嘗試過不吃飯,不吃碳水,妄圖減少主食的攝入,沒想到半周就肚子咕咕叫,不管其他吃多少都沒有飽的感覺,另外注意力渙散,抵抗力也下降,實在是不可取。
每天都必須攝入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很多女孩子不吃碳水,還容易失眠掉頭發(fā),臉色蠟黃。
3.有氧運動要適量。
“管住嘴,邁開腿”,運動強度也要循序漸進,我之前一周五天跑步,膝蓋骨變得咔咔響,可能熱身沒足夠,可能一下子身體無法承受高強度的運用,哪怕散散步,拉拉筋,每天保持30分鐘運動。
人就變得舒展很多,有氧運動比如跳繩、跑步,都要注意防護好關(guān)節(jié)。
這個時代,食物種類如此之多,包裝袋上“抗氧化、降血壓、益生菌”大量詞匯,“西式飲食”即飲食中含大量加工食品和添加糖,食物越加工,利潤越高。
西方富貴病比較多是:肥胖癥、三高、糖尿病和心血管病。反而吃傳統(tǒng)食物,不容易患慢性病,吃食物的“原型”,不做精細加工,健康狀況會有所改善。
飲食結(jié)構(gòu)逐步做改善,只吃真實的食物,不吃零食,控制量,去形成日常生活習慣,勝過其他高大上的指南。
整理83條簡單飲食規(guī)則,剛跑完5KM,下周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