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到家,朋友邀請去附近的酒店吃飯,幾杯酒下肚話題自然就離不開“錢”,雖說幾個大男人在一起就談錢顯得俗氣,可只有錢這東西才有這個魔力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相比幾年前談論什么戰爭,足球和旅游,談“錢”也更加務實和現實。
談“錢”自然離不開職業,說職業自然會說收入,說收入會影響情緒,所以談收入被另外一種更低調委婉的方式的代替,那就是談自己“中產階層”還有多少距離,這樣也就有效的避免因收入差距大而出現的冷場現象,即有面子也能無礙的交流下去。
“中產階層”這個名稱進入中國已經很多年了,而我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還是在《富爸爸,窮爸爸 》這本書里。可以這么說,隨著社會發展和職業變化我的收入的確相比以前在體制內要高很多,而距離“中產階層”還有一段距離,如果用以前的收入來談論“中產階層”或許在知道你的人眼里是很可笑的事情,但現在雖然還有距離但畢竟進步到可以談論這個話題的地步了。
我的職業奠定了我接觸到的人大多都是“中產階層”,光鮮上的外表,不菲的車價,高檔小區,子女均在私立學校就讀,一年全家海外旅游若干,這些人在外人眼里是不擇不扣的成功人士,其實要是和這些接觸多了,你才發現這些人生活的焦慮和對未來深深的恐懼感,頂著成功人士的光環卻時刻為生計發愁內心的扭曲得不到別人的認可還要拼命維持這個虛假的形象就是眼下一些“中產階層”最真實的寫照。
說“中產階層”就先要清楚“中產階層”的標準,在知乎中,有人經過對比提出一個簡單的標準,
在中國,月收入5K-31K,年收入6萬-37.2萬屬于中產階級!
月收入低于5K、年收入低于6萬不屬于中產階級;月收入高于3.1萬、年收入高于37.2萬不屬于中產階級,屬于高收入階級!
按照這個標準來判斷自己是否屬于中產階層,要知道這里說的年收入6萬-37.2萬是稅后收入,不含什么五險一金之內的。當然,地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上面說的公式在經濟發達地區是很輕易實現的,就是內地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國企管理人員,私營企業主都能達到這個標準,難怪有些媒體會樂觀的估計到2020年中國將會有4億“中產階層”,而那時候中國的收入結構將會出現腰鼓形的形狀,即最富有和貧困的中國家庭不到人口20%,而中間有60%的中國家庭都在“中產階層”這個行列里。
持上述觀點的人一定是“中產階層”了,可別忘記了中國社會還是一個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懸殊的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哪里,我們只能是和自己前幾年的生活水平相比,離心目中的“中產階層”還有相當距離。
這里引用下權威部門的結論“國家統計局25日在《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金紅解讀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數據》一文中指出,不同收入群體是按調查對象收入水平劃分的。低收入群體是指調查對象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體;中等收入群體是指調查對象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群體;較高收入群體是指調查對象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群體;高收入群體是指調查對象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的群體。”
其實這個調查數據還是真實可靠的,畢竟是官方權威機構的報告,說的直白一些,在中國要是月收入超過5000元,那么即可以自豪的宣稱自己收入超過80%的人的收入。
這也難怪很多人的夢想就是成為“中產階層”,既然自己沒有成為富豪的命和能力,那么就退而求其次的成為“中產階層”,主要自己努力一把,成為“中產階層”些希望還是很大的。對這樣想法的人我只能祝福他早日實現這個偉大的理想。
01)中產階層不是社會底層理解的那么美好。
每一次的時代變革或者科技的革命,都會帶來一次的財富的在分配和階層的重新劃分,要是說現在以互聯網科技為契機帶動是對整個社會行業重新梳理,那么生于上世紀末的年輕人很有優勢來獲取。
中產階層的日子也很焦慮,往上進一步成為富人的機會和社會底層成為他們一樣的困難。而稍不注意成為社會底層的可能性卻很容易,中產階層就像一部在高速路上行駛的汽車,隨時有拋瞄的危險。
社會底層眼里只有中產階層的生活方式,卻不知道他們為此付出的努力,可以說這個社會沒有誰是隨便成功的。
我的朋友楊,獨子,在國企工作,是個小小的質檢部部長,可家里還有一個加工廠,養了20幾個工人,讓他退休的老父親每天幫他打理廠子。
去年夏天,他禁不住老婆忽悠在市里最好的小學外面買了學區房,本來不需要買的可為了女兒能受更好的教育,他把自己的原住房賣了近80萬,一家三口搬回父母那50多平米的小房子住,又在銀行貸款加上那80萬拿到學區房的鑰匙,這樣下來,一個月光給銀行還貸款就要8000元,20年還清。這樣一來生活壓力夠大的,要是不買學區房這個朋友一月除去給工人的開支能掙12000左右,一年下來也能掙個20萬左右,應該屬于“中產階層”了,可被老婆一忽悠,這下就徹底成為房奴了。
很令他不高興的是,自從買了學區房,他老婆的虛榮心也是與日俱增,原本是不上班在家帶孩子,現在孩子上學了,他老婆經不住閨蜜忽悠,辦瑜伽卡,美容卡,購物等,把他搞得焦頭爛額的。為了給工人發工資和墊資經營,他又把學區房做抵押像銀行貸款。為此,兩口子吵過鬧過,差點就離婚。
中產階層就這樣,一邊罵著房地產商黑心,一邊小心經營著自己公司,同時還要處理本職工作的方方面面,不甘心自己的生活被綁架還忙不停的購房。
中產階層最關心的社會問題中,房價是第一位,其次是食品安全和通貨膨脹,看到這三點,我們不禁感嘆中產階層的生活,名義上是中產,其實也就解決了溫飽,想過的有質量些,才發現自己追求的食品安全,清潔的空氣和舒服的住房那樣都不是容易的。可悲的是,拋開住房這個剛性條件,在食品安全和空氣質量方面對生活的要求和社會底層的人的生活又有什么區別呢?要是一個社會連一個最基本的社會保障都不能給他的社會成員提供,那很高級的精神需求不是更難實現了。
所以,對“中產階層”來說,上一步很難,向下走是他們往往不敢想的,好不容易實現的生活品質要是在回去那絕對就是一個巨大的失敗。
02)中產階層的職場面臨三明治般的考驗
中產階層大多人到中年,職場上升的空間有限,而職場新人每年都在加入,且一個比一個學歷高,正虎視眈眈的盯著這些所謂職場中年大叔們。
論年齡,中產階層沒有優勢;論學問,現在的新人不是“985畢業”就是有留學背景的,從哪個方面看中產階層都是職場中的夾生飯,上面有能力超強的領導層,后面有那些時刻會替換自己的年輕人,焦慮的是,自己的收入并沒有隨著工作強度和壓力而增加,而加班成為習慣的前提下是日益擔心的被置換狀態,導致出在職場的危機感。
中產階層在職場上想的最多的就是被置換,而為了應對這個置換做的種種努力也成為他們私下討論最多的話題,跳槽和充電。跳槽是為獲得很好的收入所做的選擇,同時也可有效延遲這種焦慮感。而充電也是無奈之舉,不是后有追兵才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也不看看自己的年齡還充電,這些話題也成為職場上的冷幽默,除了調侃自己外就是告訴別人自己在充電,至于到底是否在充電只有他自己知道。
現在是知識付費時代,和職場小鮮肉相比,這些中產階層自然不像小鮮肉們還處于知識的慣性區,但為了職場上可伶的上升空間,不得不拿起書本來,因為他們知道,職場焦慮最后會被知識焦慮無情的代替,與其被知識焦慮代替,不如現在就拿起書本來,趁著自己好歹也受過高等教育的熏陶,在重新找回當年的感覺豈不更好?
職場上永遠都是僧多粥少,一個職位空缺立刻有很多雙眼睛在注視著這個職位,中產階層即盯著別人的位置,又時刻擔心自己的位置被人代替。不上升就出局這是職場永恒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