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也清楚,如果看書時老是重讀不知所云的內容,這就說明我們在強迫自己去讀一本無聊的書。
2.通過觀察瞳孔變化和大腦活動,我們發現高智商的人往往需要較少的努力便可解決同樣的問題。普遍的“最省力法則”不僅適用于體力活兒,還適用于我們的認知行為。這個法則主張,如果達成同一個目標的方法有多種,人們往往會選擇最簡單的那一種。在經濟行為中,付出就是成本,學習技能是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因為懶惰是人類的本性。
3.想要同時記住不同的想法也需要耗費精力,其中有些想法需要按不同方案實施,另一些想法則需與一定的規則結合起來實施。
4.慢思考最耗費腦力的思考形式就是那些催你思考的形式。
5.邊散步邊思考其實是一件很輕松,很愜意的事,但在某些極端情況下,這些活動似乎在爭奪系統2有限的資源。
6.不斷轉換任務和提高大腦運轉速度從本質上說是不會讓人感到快樂的,人們總是盡可能避開這種情況,這就說明了為什么最省力法則能成為法則。
7.體驗過心流的人將其描述為“一種將大腦注意力毫不費力地集中起來的狀態,這種狀態可以使人忘卻時間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問題”。
8.當人們忙于認知活動時,更有可能作出自私的抉擇,會用帶有性別歧視的字眼,并在社交場合作出膚淺的評判。
9.如果你必須強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時這件事又面臨一個新的挑戰,你就會很不情愿或是根本無法進行自我控制。這種現象被命名為自我損耗。
10.聰明不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記憶中搜尋相關信息和在必要時調動注意力的能力。
11.錢這一概念會滋生個人主義:不愿和他人在一起,不愿依賴他人,也不愿接受他人的請求。
12.當人們感覺自己的心靈受到了玷污,往往也會引發他們清洗自己身體的想法,這種沖動被稱為“麥克白效應”。
13.認知放松度介于“放松”和“緊張”之間。放松是事實進展順利的標志——沒有障礙,沒有新情況,沒必要轉移注意力或投入更多精力。緊張說明存在某種問題,且需要不斷調動系統2參與其中。
14.處于認知放松狀態時,你有可能心情不錯,因此會喜歡你親眼所見的事物,相信你親耳所聞的消息,相信你的直覺,感到當時的狀態是舒適而熟悉的。此時,你的想法也有可能相對隨意,膚淺。當你感到緊張時,你更有可能警惕,多疑,會對手頭上的事情投入更多精力,感覺局促,較少犯錯,但你的直覺和創造相較平時會下降。
15.想讓人們相信謬論有個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斷重復,因為人們很難對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區別。
16.如果你記不清楚某個陳述的來源,也無法將其與自己知道的事物建議起來,這時你就別無選擇,只能跟著認知放松的感覺走了。
17.如果在很在意自己在別人眼里是否值得信賴,是否聰明睿智,那么說話時就言簡意賅吧,能用簡單句的時候就別用復雜句。
18.重復能引發放松狀態和令人舒心的熟悉感。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扎伊翁茨曾潛心關注重復某種刺激和這一刺激最終帶來的輕微情感波動之間的關系,扎伊翁茨稱之為曝光效應。
19.對驚喜的承受能力是你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驚喜本身也是最敏感的指示,它可以表明我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我們希望從這個世界中得到什么。
20.當我們對答案不確定時,系統1就根據過往經歷去堵一個答案。這種下堵的規則是明智的:最近發生的事及當前情境是作抉擇時最重要的因素。
21.當人們勞累或是精力耗盡時,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卻有說服力的信息影響。例如廣告。
22.喜愛(或討厭)某個人就會喜愛(或討厭)這個人的全部——包括你還沒有觀察到的方面——這種傾向就叫做光環效應。
23.當人們按照要求對可能性作出判斷時,他們實際上是對其他的事情作了判斷,并且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判斷可能性的任務。遇到很難的“目標問題”時,如果腦海中馬上出現了一些與之相關聯且容易回答的“啟發性問題”的答案,系統1通常便會采取這種“替代”的做法,采用替代問題的答案。
24.心理學家保羅.斯洛維克提出了“情感啟發式”的概念,認為人們的好惡決定了他們的世界觀。
25.從記憶中搜尋這類問題的實例,如果搜尋過程既輕松又順暢,這些事的發生概率就會被判斷很大。我們將可得性啟發法定義為通過“實例呈現在腦中的輕松程度”來判斷概率過程。
26.可得性啟發法就是用一個問題替代另一個問題:你希望估測某一范疇的大小或某一事件的(發生)頻率,但你卻會提到自己想到相關實例的輕松程度。
27.你做的事情偶爾會超出自己的分內事,但你應該知道,當你有可能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你的團隊里的每個成員也都可能有同感。
28.自我評估是由事件呈現在腦海中的輕松度來衡量的,輕松地想起某件事的體驗比想起事情的數量更重要。
29.對死亡原因的估測因媒體報道而有所改變。報道往往偏向新鮮和尖銳的事。媒體不僅影響了公眾的興趣,也受到公眾興趣的影響。
30.我們腦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實世界的準確反映,我們對事件發生頻率的估測也會受到自己接觸這些信息和頻率與個人情感強烈程度等因素的影響。
31.當人們更青睞于某項技術時,他們就會認為此項技術更有優勢,風險更小,如果他們不喜歡某項技術,則只會想到其他缺點和廖廖幾個優點。
32.感性而非理性,易被瑣碎細節左右,并且對較小的可能性和極微小的可能性之間差別的感知力不夠敏銳。
33.政策制定者必須努力保護公眾不受恐懼情緒的影響,而不是只保護其不受真實存在的危險的傷害。
34.對于許多專家而言,概率是信念主觀程度的評估手段。有些事你確信無疑,例如今天早晨出太陽了,而另外一些事是你認為根本不可能的,例如太平洋突然結冰了。還有許多事會令你半信半疑,例如你隔壁的鄰居是一個計算機科學家——這便是此事在你眼中的概率。
35.典型性的第一宗罪就是,它過于喜愛預測不可能發生的(低基礎比率的)事件。第二宗罪是它對證據質量不夠敏感。
36.原則上講,你當然知道不值得信任的信息就相當于沒有信息,但是眼見即為事實使你難以遵循那條原則。
37.當你懷疑信息的可靠性時,可以做一件事:作概率判斷時,往基礎比率那方面想。別期望遵循這條原則會很容易——它需要在付出很多努力的情況下,才能實現自我監督和自我控制。
38.關于貝葉斯定理,有兩點我們要銘記在心,要知道我們總是喜歡把事情搞得一團糟。第一,基礎比率十分重要,即便是在手頭的案例已有證據的情況下依然如此,第二,通過分析證據得到的直觀印象通常都會被夸大。
39.預言家總會給其客戶設下陷阱:對情節加以詳述會使其更可信,卻更不可能成為現實。
40.改變一個人對人性的看法很難,改變一個人對自身陰暗面的看法就更難了。
41.與從別人那兒聽到令人驚奇的事實相比,你更有可能因為從自己的行為中發現驚人的事實而學到知識。
42.對良好表現的嘉獎比對錯誤的懲罰更有效。
43.能夠成為《體育畫報》封面人物的運動員在前一賽季一定表現極為出色,也許這種出色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運氣——運氣是善變的,接下來他就沒那么走運了。
44.回歸效應隨處可見,但是我們卻無法識別它們的真面目。
45.有些直覺主要依靠反復訓練得來的技能和經驗。還有些直覺有時從一開始就難以從主觀上進行區分。這種直覺受啟發法的影響,通常會用簡單的問題來替代難以回答的問題。你的直覺會產生極端預測,而你也很容易對這種極端信心滿滿。
46.人類的大腦無法妥善處理沒有發生的事情。實際上,很多實實在在發生過的重要事件中包含著眾多抉擇,這些抉擇會誘導你夸大技能的作用并低估運氣對最終結局的影響。
47.谷歌公司的案例也包含了大量的技能,但運氣在公司的實際運作中發揮的作用遠遠超出了故事中所講述的那個水平。運氣的成分越多,從中能學到的就越少。
48.我們滿心相信這個世界是有意義的,這份信心建立在一個穩妥的基礎之上:我們最大限度地忽略自己的無知。
49.你無法重構過去的想法,這種情況會不可避免地導致你低估自己受往事影響的程度。巴魯克.費斯科霍夫率先揭示了“我早就知道”效應,或者說“后見之明”現象。
50.好的決策如果產生了壞的結果,我們就會責備那些決策制定者,而對那些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確看出是正確的決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會因此得到什么贊揚。
51.盡管后見之明和結果偏見總會有滋生風險之嫌,卻也會給那些不負責任的冒險者帶來不應得的回饋,例如某位將軍或企業家一次瘋狂的冒險舉動竟然成功了。那些一直很幸運的領導者不但從未因冒太大的風險而受到懲罰,相反,人們總會相信他們有很強的鑒別力和先見之明,能夠預見成功,而那些曾經懷疑過他們的明智的人事后也會被視為平庸,膽小,懦弱之輩。幾次幸運的冒險便會給一個不顧后果的領導人罩上耀眼的光環:極富遠見,英勇果敢。
52.諸位執行總裁的確會影響公司業績,但這種影響遠比商業書籍中所宣稱的小得多。
53.一位對公司業績幾乎沒有什么控制能力的執行總裁是不會給人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的,即使這家公司運行良好,人們也不會對他有什么印象。很難想象人們會在機場書店排起長隊去買一本滿懷熱情描述商界領袖管理經驗的書,因為這些領導的表現一般而言也就比僅憑運氣強那么一點。消費者必須對決定企業成功與失敗的因素有個明確的了解,他們需要一些信息幫助自己了解這些因素,哪怕這些信息有多虛假都無妨。
54.有兩種類型的商業書籍很受歡迎,能夠滿足人們對虛幻確定性的需求。這兩種類型包括:描寫特別的個人和企業(常見的)成功與(偶爾)失敗的歷史,分析成功與比較成功企業之間的區別。成功和失敗的故事常會夸大領導風格和管理措施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因此這些故事基本上都沒什么用。
55.人們很可能認為一家成功公司的執行總裁必定是頭腦靈活,講究方法,行事果斷的人。假使一年過后事情變得很糟糕,人們又會將同一位總裁描述成稀里糊涂,僵化死板,獨斷專行的人。明明是同一個人和同樣的行為,在事情進展順利時就是講究方法,而事情進展不順利時就成了死板,光環效應的影響的確太大了。
56.公司是非常成功還是不怎么成功,其間的區別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這家公司是否幸運。知道了運氣的重要性,看到非常成功和不怎么成功的公司在對比過程中體現的高度一致的模式,你就尤其應該持懷疑態度。
57.通過提供人類大腦所需,企業成敗的故事與讀者實現了共鳴,這里的所需指的是關于成敗的簡單信息,其中明確表明了原因,忽略了運氣的決定性力量和回歸的不可避免性。這些故事引起并維持了關于了解的錯覺,同時給讀者上了一些沒有什么持久價值的課,但這些讀者卻偏偏愿意相信這些內容。
58.對某個判斷的主觀自信并不是對這個判斷正確概率的合理評估。自信是一種感覺,它能反映出某條信息和處理該信息時所體現的認知放松的一致性。由衷地承認不確定性乃明智之舉,但如果有人聲稱自信滿滿,只能說明他在腦海里已經構建了一個連貫的情節,當然這個情節未必是真實的。
59.麥基爾的核心理念是,一只股票的價格包含了關于公司價值和對股票前景的最佳預測的所有信息。如果市場上所有資產的標價都是正確的,就沒有人能通過交易來預測會賺還是賠了。最佳價格使得聰明無處施展,但它們也會保護不聰明的人免受自身愚鈍的損害。
60.交易者的主觀經驗只不過是他們在很不確定的情況下作出的看似明智的猜測而已。然而在高效率的市場中,明智的猜測比瞎猜也準不了多少。
61.重大歷史事件是由運氣決定的,盡管這一說法顯然是正確的,卻依舊令人震驚。
62.短期內的走向是可以預測的,且人們的行為和成就能從以往的行為和成就中得到較為準確的預測。
63.普遍的不一致性很有可能是由于系統1對極端條件的依賴所致。我們從那個主要實驗可以得知,在我們的環境中有一種不被注意的刺激物在本質上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這種影響會從這一時刻波及下一時刻。在炎熱的天氣里,短暫的涼風會使你感到心情舒暢,這個時刻無論評估什么都會相對更積極一些。
64.社會科學中常用的數據統計分析是按照某一運算法則評估不同的預測因素,這叫做多次回歸,且已經被運用于常用軟件中。多次回歸中體現的邏輯很有說服力:它找到了將各種預測因素權衡后再整合到一起的最理想公式。
65.對通過數理統計來作決定的厭惡情緒影響著人類,這種厭惡源于我們本身對自然事物的偏好以及對人工合成產物的否定。
66.人們對直覺的自信心不能作為他們判斷的有效性的可靠指標。換句話說,當有人告訴你你應該相信他們的判斷時,不要相信他們,也不要相信自己。
67.一個可預測的,有足夠規律可循的環境。一次通過長期訓練學習這些規律的機會。
68.在環境缺乏牢靠的規律時,不要相信直覺。
69.專業人員是否有機會培養直覺性專業技能主要取決于反饋的質量和速度,以及是否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練習。
70.什么時候可以相信有經驗的專業人士的直覺?我們的結論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還是可以將可能是有效的直覺與可能是無效的直覺區分開來的。這就好比判斷一件藝術作品的真假一樣,關注這件作品的出處通常比關注作品本身的判斷準確率更高。如果環境有足夠的規律性,并且在判斷時有機會掌握這些規律,聯想機制就會識別這些情境并做出快速且準確的預測與決策。這些條件若得到滿足,你就可以相信某個人的直覺。
71.我遵循了我們已經計劃好要納入課程體系的課程:從一個團隊獲取信息的合理方法并不是通過公開討論,而是通過私下收集大家的觀點來完成。
72.我和阿莫斯創造了“規劃謬誤”這個新詞來描述下列計劃和預測:1.不切實際地接近理想狀況(的計劃和預測)2.可通過參考類似案例的數據得到提高(的計劃和預測)。
73.樂觀偏差是人們愿意承擔風險的重要原因。在經濟學標準的理性模式下,人們愿意冒險是因為勝算大——他們之所以現在能承受有代價的失敗,是因為他們相信最終成功的概率很大。這是替代的一個觀點。
74.擁有樂觀心態很正常,但一些幸運兒比其他人更為樂觀。如果你天生就有樂觀偏見,無須別人告知,你就知道自己是個幸運兒,因為你已經感到幸運了。樂觀心態大多是遺傳下來的,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性情,偏向于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如若讓你為自己的孩子求個愿望,你應該真心希望他或她有個樂觀的心態。樂觀主義者通常都是開朗快樂的,也因此頗受歡迎。他們對失敗和困難的承受力都比較強,患抑郁癥的概率低,免疫系統良好,也更注重身體健康。他們感覺自己比別人健康,事實上他們的確是更長壽。
75.只有那些帶有輕微偏見并且能在不脫離實際的前提下“強調積極因素”的人才能享受樂觀主義帶來的益處。
76.對他人生活影響巨大的人可能是樂觀和過度自信的,這種人承擔的風險遠大于自己所能意識到的水平。
77.一般來說,個體經營的財務收益屬于中等:同等條件下,人們通過向雇主出售自己的技能得到的平均回報要比經營自己的企業更高。這表明樂觀主義是普遍的,執拗且代價昂貴的。
78.在解讀過去和預測未來時,我們強調了技能的因果角色,卻忽視了運氣的影響。因此,我們產生了“控制錯覺”。
79.競爭忽略的結果是產生了許多額外入口:眾多競爭者進入市場,導致市場不能保證贏利,所以平均下來,其結果就是虧損。
80.個人及企業會獎勵那些提供了冒險且有誤導性信息的人,而不是說真話的人。我們從造成大蕭條的金融危機中學到的是:總有一段時間,專家間和企業間的競爭會造成大家對風險和不確定性視而不見。
81.樂觀的主要益處是使人有了從受挫中復原的能力。正像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認為的那樣,“樂觀的解釋風格”通過捍衛自我形象使人產生了復原力。從本質上來說,樂觀風格包括對成功進行嘉獎和對失敗少加責備。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這種風格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塞利格曼記錄了多個高失敗率行業的訓練效果,例如上門推銷保險(網絡時代以前的普遍做法)。當某個人被一個憤怒的主婦當面摔門拒之門外時,這個人肯定會想“她是個糟糕的女人”,而不是“我是個笨拙的銷售員”。
82.不愛夸大自己重要性的人在反復面對挫折和失敗時會一蹶不振。
83.框架效應:由無關緊要的措辭變化引起的巨大偏好變化。
84.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冒險(即不喜歡接受最不可能的結果),而且,如果在期望值相同的風險收益和確定收益中作選擇,他們就會選擇確定收益。
85.人們體驗到的快樂是由他們財富的近期“變化”決定的,而不是由界定其參照點的不同財富現狀決定的。這種參考依賴普遍受感覺和知覺影響。
86.你只是喜歡得到,不喜歡失去——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你對失去的厭惡程度遠大于你對得到的喜歡程度。
87.損失厭惡系數指的是兩種動機的相對強度:我們想要規避損失的動機要強于獲得利益的動機。
88.人們通常會設定一些短期目標,對于這些目標他們會努力去實現,但并不是必須去超越。人們在實現一個最接近的目標后往往不再那么努力,而這樣做有時候會違背經濟邏輯。
89.從零到5%的巨大轉變表明了“可能性效應”,從95%提升到100%是另一種實質性改變,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是“確定性效應”。
90.人們對前景理論的最初構想包括這樣的觀點:“罕見事件不是被忽視就是被過度重視”。
91.順暢性,生動性以及想象的輕松程度等因素會影響決策權重。
92.錢是衡量一個人自身利益與自我成就感的標尺。
93.沉沒成本孛論導致人們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費了太多時間,例如不幸福的婚姻,沒有希望的研究項目等。
94.后悔是一種情緒,也是一種自我懲罰。人們做出的許多決策都是因為不想后悔(“不要這樣做,否則你會后悔的”是個非常常見的警告),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有很多后悔的事。有兩位荷蘭的心理學家對這種情緒狀態作了很好的描述,他們注意到,“后悔”總是與一個人本該更加了解的情感,不詳的預感以及對做錯的事或失去的機會念念不忘等情緒形影相隨,與嚴厲自責和改正錯誤的傾向形影相隨,與“此事如果沒有發生該多好”或是“如果再有一次機會該多好”之類的想法形影相隨。當你想象自己正在做某事而不是在想曾經做過的事情時,就會感到強烈的悔意。
后悔是由替代現實的可用性引發的反事實情緒。
95.決策制定者容易感到后悔,而痛苦的情緒則對很多的決策制定都有影響。
96.人們對由于采取行動而導致的結果,會比因不行動而產生的結果有更為強烈的情緒反應(包括后悔)。
97.你更容易在生活中比錢更加重要的方面產生損失厭惡,例如健康。
98.如果你能夠在情況變糟糕時,先仔細考慮自己是否會后悔再作決定,那么你將來的遺憾也就可能會更少一些。你應該也知道,后悔總是伴隨著后見之明的偏見而來,所以,任何你能做的,防止后見之明的措施都有可能是有益的。我個人躲避后見之明的方法是:在做有長遠影響的決策之時,不要太過周密,但也不要完全憑偶然行事。如果你考慮到了一點點,你可能在事后說,“我本可以作出更好的選擇”,這種后見之明理解更會令你很不甘心。
99.你不應該形成單一評價和綜合評價總是不一致的印象,也不應該認為判斷完全是混亂的。判斷和偏好在同一種類中是一致的,但當事物從屬于不同的種類時,就是不一致的了。
100.相對于附加費來說,人們更容易放棄折扣。附加費和折扣也許在錢數上來看是相等的,但它們在情感上是不等的。
101.在獲得的框架下,他們更愿意選擇確定的事,在損失框架下,他們更愿意選擇賭一把。
102.當結果是正面的時候,決策制定者更愿意選擇確定的事(他們是風險規避者),當結果都是負面的時候,他們更愿意拒絕確定的事,愿意賭一把(他們會冒險)。對風險規避或冒險的偏向都不是基于現實的。在同樣客觀的結果中,做出的偏向會隨著不同的制定情況而反轉。
103.人在任何時刻的心情都由他的性情和整體的幸福感決定,但情緒上的幸福也會在一天或一周之內出現巨大的波動。人在某個時刻的心情主要取決于當時的情境。
104.注意力是關鍵。我們的情緒狀態絕大部分取決于我們關注的事情,我們通常都會關注正在進行的活動以及直接環境。
105.對時間的利用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們可以掌控的。少數人可以用意志力使自己更為開朗,樂觀,但是許多人可能會安排他們的生活,使自己少花些時間交談,多花些時間做喜歡的事,見喜歡的人。由不同活動產生的感受表明,人們可以用另一種方法提高經驗的質量:將消極休閑的時間用在其他事情上,例如將看電視轉換為更為積極的休閑方式,包括社交和鍛煉。
106.情境因素,生理健康以及社會接觸等對于經驗自我幸福感的重要性。
107.貧窮使人悲慘,富有可能會提升某個人的生活滿意度,但總體來說卻不能提高經驗自我的幸福感。
108.極度的貧窮會增強經驗對生活中其他不幸經驗的感受。這尤其體現在生病上,生病對于貧窮的人來說會比家道小康的人有更糟糕的感受。
109.心情啟發式是回答生活滿意度的一種方式。
110.當別人要求你評估自己的生活時,你的大腦并不是只有當前這一種情緒。你很可能會想到最近剛發生或即將要發生的重要事件,會想到反復擔心的問題,比如愛人的健康或是經常與你兒子在一起的那些壞伙伴,還會想到重大的成就和使你痛苦的失敗。你可能會想到幾個與總體幸福度這個問題相關的觀點,但多數其他觀點你還是想不到的。即使你快速得到的關于自己生活幸福感的評分不會受與之完全無關的事情(例如機器上的硬幣)的影響,此評分還是會取決于少數極易想到的觀點,而并非取決于對你生活中所有領悟的仔細衡量。
111.經驗自我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在總體上取決于性情的遺傳,這也是個人生活環境與其生活滿意度相關性低的原因之一。
112.對于那些認為有錢很重要的人來說,收入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更大(總分為5,其影響為0.57分),而對那些認為錢不重要的人來說,收入對其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則只有0.12分。相對于普通人來說,想要且能得到錢的人對生活明顯更為滿意,想要卻沒有錢的人則對生活更為不滿。同樣的原則也適用于其他目標——對生活不滿的成年人,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法就是設定非常難以實現的目標。
113.聚焦錯覺能使人們對自己當前的幸福狀態,他人的幸福感以及自己未來的幸福感判斷錯誤。
114.聚焦錯覺會產生一種偏見,這種偏見會導致人們更加看好本身就能令人興奮的事物或經歷,即使這些事物或經歷最終也會失去吸引力。人們忽視了時間,致使維持人們長久的注意力價值的經驗很少受到關注,至少比這種經驗應得到的關注要少。
115.兩個自我指的是感受當下的經驗自我以及記錄并作出選擇的記憶自我。
116.比起細水長流的幸福來說,人們更偏好享受短暫卻強烈的快樂。這種偏見是由結合了峰終定律的過程忽視造成的。與這種偏見相反,另一種偏見使我們更為害怕短期,強烈的疼痛,而對于長時間但較輕微的疼痛卻更容易接受。過程忽視還使我們容易接受長期但輕微的不愉快,因為其結局會更好,若某件事的結局不好,即使其過程是長期且快樂的,我們也會忽略掉。
117.峰終定律:整體的回顧性評級可通過將最糟糕時期和最后時刻的疼痛程度的平均加權而評估出來。
118.過程忽視:過程的持續對所有疼痛的評估沒有任何影響。
119.人們通過市場交易的規律發現了稟賦效應,當個人一旦擁有某個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
120.如果一則消息沒有馬上被視為謊言,那么不管其可靠性如何,它都會對聯系系統產生同樣的影響。這個消息的重點是故事,隨便根據什么信息編造的都無所謂,即使這則消息的信息量很少,質量很差勁也無所謂,因為眼見即為事實。這就是錨定效應的影響。
121.錨定效應:人們在對某一未知量的特殊價值進行評估之前,總會事先對這個量進行一番考量,此時錨定效應就會發生。一旦你要考慮某個數字,錨定值是不斷調整變化的,有高錨定值,有低錨定值,還有隨機錨定值。是否會成為一個估測問題的可能答案,這個數字就會產生錨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