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校區舉辦了一個小會議,有一些國內院校的同學過來發表研究成果。而今天我們研究室也舉辦了一個特別組會,國內來的兩個同學也會參加。
國內的兩個同學專攻是生物信息,我們這邊專攻是算法,不過我們這些算法的應用場景也是生物方法,比如蛋白質預測和基因注釋。通過這次交流讓我感受到了跨學科交流的必要性。
比如我的研究是關于蛋白質功能預測,我把數據集里的蛋白質功能(即標簽)分為6層,每一層用一個多層感知機作為分類器進行多標簽分類。
因為我主要是搞設計神經網絡的模型,其實對于蛋白質之類的生物知識了解得并不深入。在我做完presentation后,國內的一個博士和我說其實第一層和第二層在生物意義上并沒有多大價值,即對于預測來說可能并沒有什么貢獻,可以只保留第三層到第六層看一下預測效果。
如果你沒有看懂上面的東西,沒關系,因為重點并不是理解研究內容,而是因為他的一番話讓我有點感觸。其實看待一個問題有很多角度,即從不同學科考慮,針對一個問題又會有不同的觀點和啟發。因為這位博士是生物學方面的博士,所以對于這些數據的生物學意義比我熟悉,他從自己專業的角度給出的意見確實是值得思考的。而這個意見作為一個以網絡模型為研究中心的學生來說,是不可能想到的。所以說,跨學科的交流對于啟發新方法是很有幫助的。這讓我想到了OIST(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在這樣一所倡導交叉學科的大學,跨學科的交流一定會對科研產生積極的影響。
當然,我們很多人并不需要在科研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但跨學科交流的思想對我們依然有指導意義。比如生活中多和其他專業的同學、社會人、專家進行交流,了解其他行業的知識和趨勢,對于我們的成長都是有積極意義的。只活在自己的專業里,只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感興趣,這種狹隘的選擇會逐漸縮小我們的視野,成為信息時代的“盲人”。
一句話總結,以一個開放的心態多和不同行業的人交流,增長見識。
祝秋安
赤樂
2017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