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故宮的拍攝,縱橫捭闔是一種拍法,一葉知秋也是一種拍法。這張照片追求一種東方式的構成,讓人從中領略中國文化的典雅與精致。拍攝者小角度巧妙切入,明暗相生中,故宮那剝落的歲月,在歷史的深處盛開,古老的皇宮既有了生命,又有了風花雪月。
鏡面反射了對面的門廊,鏡面背后恰好是一幅斑駁的書畫作品。拍攝者面對鏡面拍攝,在大面積暗黑的如夢如幻中定格了故宮的神秘,氤瘟之氣彌漫著歷史的圖騰。虛無與存在,具像與幻像,多元與簡一,詩性與物性,自然與人性,諸多傳統與現代符號交融于此。
一幅書畫就是一段故宮的歷史,拍攝者似乎想為觀者展示歷史的隱秘和暗角。那些曾經在歷史里浮浮沉沉的名字,如破土的萌芽,在觀者的靈魂里蓬勃生長——王羲之的《蘭亭序》,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以及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等。
一位作家說:邂逅一件珍品,如同觀賞夏花,眼里滿是絢爛。解讀一段歷史,如同端詳秋葉,心里全是靜美。光影,在這里,讓拍攝者和故宮談了一場夢里穿越歷史的戀愛。拍攝者說,“面對故宮,我發現我的鏡頭是這樣的頑固、固執地睜眼說夢,竟漸漸地忘卻了故宮的真實;我的視角又是那樣的狹窄,窄到有如錐子般,竟慢慢刺進了那歷史的沉淀……”
越是望向歷史深處,我們就越是堅定。假設整個世界是一片文化森林,中華文化可謂其中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一棵大樹,歷經劫難卻依然生機勃發。還記得,李可染回國后請王鏞刻了一方圖章“東方既白”,借用蘇東坡《前赤壁賦》的結尾:“不知東方之既白”表達自己的藝術決心。他還說:“當初佛教藝術由印度傳來,但我們古代的美術家沒有囫圇整吞,而是沿著民族藝術傳統,通過當時的實際生活,把它加以咀嚼消化,于是以外來文化影響為滋養,使自己民族文化得到了新的發展。”
回望歷史,我們在堅定自信的同時,也需要清醒。中華文化留給我們的古典型藝術,雖屬影響當代中國藝術的內因之一,但畢竟已經遙遠。正如一位美學學者所言,古典型藝術在當代并不是一種當前直覺創造物而是一種過去創造物的記憶印記,現代型藝術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賴以耕耘的主園地。 ? ?
? 文化是民族標簽,也是話語體系,丟失了傳統文化,就失去了中國現代型藝術的話語權。然而,當前不少藝術家卻不顧文化立場和美學差異,套用西方藝術理論裁斷國人的審美、創作實踐和文藝作品及經驗,“以洋為尊”“以洋為美”,造成自我矮化和精神潰散,極大地影響了國內藝術理論建構和創作。
? ?藝術就像這張明暗相生的照片,是畫在紙上的民族史,反映了時代的明暗和人心的明暗。優秀的藝術總是不經意地體現出藝術家的文化底蘊與人格,今天的中國藝術家應該努力尋找自己的文化之根,把古老的中國智慧發揮出來,體現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