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找到新體驗師一年后,在14節之后有了這第15節。
與其說是“寫給體驗師”,不如說是“寫給體驗”,并不僅是因為現任體驗師看不到這篇文章,還因為我和她之前不像我和前任體驗師之間有那么多的直接情感。我們更像是在一起對什么而工作。
和過去體驗師在一起時,我們倆就像在鍋里洗澡,我向她展示自己人際模式的方式就是將她作為“那個人”,直接演繹給她,讓她來感受;而和現在的體驗師在一起時,我們倆就像岸上的游客,河里游泳的是我,我是材料,又是參與旁觀的人。相比來,過去時完全投入了自己,現在則完全旁觀了自己。
能夠促成這一點很大的原因是:
過去我依賴前任體驗師,
現在我依賴倩倩——即使客觀現實中已經不是如此了。
但隨著時間推進,和現在的體驗師從去年寫信約咨詢到現在,雖然因為各種會議和相互請假的原因,并沒有做滿一年,但接觸確確實實已經一年了。即使是在旁觀的情況下,也能感覺到兩個人之間開始建立關系。
這種關系的建立與上任體驗師不同,有一部分更像是與倩倩的關系建立過程。
與上任體驗師(之后以體驗師M代替)建立關系,一開始就建立在“對虛弱母親的投注”上,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挑選體驗師時看到的宣傳照片和視頻引起的這部分沖動;而現任體驗師(之后以體驗師L代替)建立關系,一開始則建立在“對理想化客體的投注”上,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倩倩的介紹和感受。同時,倩倩作為第三方客觀出現在體驗師M和體驗師L的世界中,加上我共同成為一個三角形整體,再加上倩倩與她們之間本來就是認識的并且相互之間會有一些主觀評價,進一步加強了“虛弱的母親”和“理想化的客體”。
這構成了前后反差巨大的體驗情況。
以上居然寫的這么學術和正經我實在沒想到。
本來上周時,想要寫“寫給體驗師”,談論一下關于自己自主性還有啥的問題。然后沒寫,到現在都想不起來是“啥的問題”。。。。。。
今天晚上在下班回來的公交上重新想到要寫,是因為加班時感覺到恐懼 熟悉 與困。那種想要依賴什么的感覺瞬間就加重了。我有一些想吐槽:和倩倩關系迅速升溫果然是加班引起的。
結果回來時還不小心搞錯坐過站,把自己拉到了八寶山骨灰堂,加重了這種恐懼。
倩倩已經聲明再也不是我的好朋友了,恐懼的時候我有些困惑:倩倩還會保護我嗎?
隱隱約約的,我有一點覺得,實際上我并不能分清自己對一個人的喜歡和對一個人的依賴,譬如在這種略為恐懼的情境中,依賴的沖動變得很強烈,完全考慮不到什么喜歡呀自主性呀三觀呀的事情,就有一種“我錯了我錯了什么錯我都認,你把我抱走吧”的感覺。
所以之前和倩倩就是這樣,犯錯然后突然認錯然后又翻臉不認了。
我行走在路上覺得寂寥和恐懼,但是這種感覺是來自于我的內在,看上去像外在環境但其實不是,因為當對面有人走來或者有人歡聲笑語時,我會有不真實的感覺,類似于“這怎么有人”,好像有人才不正常似的。
似乎,這時候雖然看上去我在這個現實中行走,但實際上我并不在這個現實中,而在另外一層。
最近通過給別人解夢之類的,尤為能感受到這一點。“這個現實”將被感知其的人,用其所在的“另外一層”來做出詮釋。
所以我和體驗師M在過去中,以及和倩倩在相互折磨中,一定有大量的東西屬于我們的“詮釋”,雙方感覺到的是不一樣的。
這是這么久以來,我在這件事情上唯一的進步。
? ? ? ? ? ? ? ? ? 2019.2.26? ? 10:41? 于 老山小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