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整理胡中海老師家庭教育的誤區2
? ? ? 26、希望孩子循規蹈矩。
? ? ? 聽話的孩子往往膽小懦弱、長期壓抑自己、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敢與父母爭論。這些孩子看上去特別聽話,特別守紀律,不會和父母頂撞,常常會被夸獎,其實他們心里是最脆弱的。
? ? ? 27、埋怨孩子的怯懦。
? ? ?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不僅僅是孩子,當然孩子害怕的東西會比大人更多一些。遇到一些膽小的孩子,他們可能什么都怕:怕打雷、怕去醫院、怕小動物等,家長要讓孩子們面對恐懼,并和孩子們一起戰勝恐懼的心理。
? ? ? 28、不讓孩子享受游戲。
? ? ?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人類最早的功課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的?!焙⒆拥挠螒蚓褪且环N早期的功課,它會搬東西、破壞東西,他在享受,家長要學會正確的引導。游戲是對智力的開發,所有的活動都是刺激孩子成長的,只要不是破壞就可以。要能幫助孩子社會化,使孩子擁有健康的情緒。孩子早期的社會化不能太深入,不能以成年人的早期社會化來影響孩子自然的發育,他需要十年二十年,拔苗助長必然會傷害孩子,在適當的年紀做適當的事情。
? ? ? 29、限制孩子的想象。
? ? ? 一味的限制孩子的想象,是當今中國想象力貧乏的根本原因。因為我們需要培養那些聽話的孩子,培養那些順從的孩子,所以中國孩子想象力貧乏是根本原因。
? ? ? 30、在孩子面前吵架。
? ? ? 在孩子面前吵架叫敲山震虎,在孩子心里面留下長久的陰影。因為父母在吵架的時候總是會把孩子放在一邊不管不顧,任其情緒失去控制,甚至有的家長在吵架的時候會拉上孩子去對付另一方,孩子在這種恐怖的場景當中,發現自己的父母具有攻擊性的那一面,他們隨時都會擔心自己是否會受到父母的攻擊,孩子也會擔心父母的感情不和是否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影響。因為對所有的孩子而言,快樂的家庭就意味著父母的和諧和父母對自己的關愛。
? ? ? 31、忽略愛與性的教育。
? ? ? 當孩子漸漸長大了,他就開始學著去愛,也開始對性也好奇了。很多家長認為這些事情讓孩子順其自然去發展,卻不知道孩子需要愛與性方面的教育。
? ? ? 32、把自己的愿望變成孩子的愿望。
? ? ? 孩子是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個體,但是家長常常忽略這一點。我們不能把自己成年人的愿望強加給孩子,他有他的人生,他有他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去祝福這個孩子。
? ? ? 33、不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當中。
? ? ? 在家庭里父母不讓孩子做家務,是給孩子溫柔的一刀,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無能,家長限制他們應用自己能力的機會。當孩子產生好奇的時候,家長的保護是對孩子的積極性潑冷水,孩子無法體驗到自己的能力,他會感覺到自己是那樣的無能,他會不再自信,也不會自尊。
? ? ? 34、把孩子的消極情緒當為懶惰。
? ? ? 孩子不是超人,成人也會有狀態低迷的時候,孩子就更有可能隨時斗志昂揚了,不要總是對孩子的被動行為表示譴責。如果他不是一個天性懶惰的孩子,他的忽然混亂和拖沓,可能他真的是累了,他的積極性也已經受到了打擊,所以當孩子有情緒低迷的時候,我們需要重新去幫助這個孩子。
? ? ? 35、把成績看得太重要。
? ? ? 家長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呢?孩子還在學校的時候,家長總是把學習成績當成是評判一個孩子的唯一標準,而當孩子走出了校園,就發現沒有了分數作為參考,他們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了,因而就變得十分迷茫,各位家長您愿意讓自己的孩子迷茫嗎?
? ? ? ? 36、不讓孩子體驗挫折。
? ? ? 家長總是渴望給孩子一個安寧和成長的環境,因此不愿意讓孩子在童年的時候吃太多的苦,但是這樣的孩子因為在童年時期很少遭遇波折,長大后就會因為不適應激烈的競爭和復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只有一個人經歷了,總結了經驗,他才能成長。所以您在剝奪孩子的經驗,您感受到了嗎?
? ? ? 37、不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 ? ?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的意識會不斷的高漲,孩子們都會開始萌生出獨立的意愿,在這個時候,偏偏很多父母卻不愿意讓孩子獨立,甚至對孩子的獨立精神有很大的恐懼,限制孩子獨立,不僅對孩子的成長有反作用,也不利于維護親子之間的良好關系。
? ? ? 38、挑剔孩子的朋友。
? ? ? 家長其實不應該去選擇干涉孩子的交友,沒有一個家長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樣的朋友,當你替孩子篩選朋友的時候,其實是在替孩子選擇孤獨。
? ? ? 39、不做一個獨立的家長。
? ? ? ? 因為有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獨立,而是家長不獨立。孩子長到一定的年紀,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不利的念頭,想離開父母,到外面的世界闖蕩一番。這些家庭中做母親的等有了孩子以后,她生活的一切重心都變成了孩子,孩子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寄托,她可能會傾心研究如何教育孩子,也把孩子教育當成她唯一的事業,她會很成功。但是,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需要獨立的時候,她卻以孩子還不具備獨立能力的借口,不讓孩子離開。這個時候,并不是孩子過于依賴父母,而是父母過于依賴孩子。
? ? ? 40、讓孩子只關注自己。
? ? ? 孩子的自私心理不是天生的,還是后天環境中逐漸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對孩子的嬌慣和溺愛,把孩子視為家庭的中心,一切都只關注孩子。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他只會關注自己,想不到關注別人。
? ? ? ? 41、不讓孩子學會分享。
? ? ? 當孩子能和家人一起去分享成長過程,對孩子而言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教育,每一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也都應該學習如何去正確適當的愛自己的孩子,孩子擁有和父母分享的權利,家庭生活里面一切責任、榮譽、悲傷、喜憂等,作為家長都應該讓孩子和我們分享。
? ? ? 42、給孩子制造焦慮。?
? ? ? 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心理壓力過大,而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而孩子的這種焦慮,很多時候往往來自于自己的父母,如果任其沉重的壓力加在學生的心里長期得不到釋放的話,則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和成長。
? ? ? 43、把孩子當著比較炫耀的工具。
? ? ? 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當成自己炫耀的資本,有些是不得志的家長,總是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渴望孩子能替自己圓夢。自己沒有讀過大學,就希望孩子能夠考上一個好的大學;自己喜歡琴棋書畫,年輕的時候沒有系統的學習,就讓孩子去學習,并指望孩子可以學出一點成績;自己不擅長體育,就要求孩子刻苦的鍛煉跑步比誰都快當,當孩子有了一些成績的時候,家長似乎就可以把孩子的成績當做自己的驕傲,。家長們為孩子自豪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不能因為自己的過度夸耀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 ? ? 44、使用語言的暴力。
? ? ? 有不少的父母都已經意識到使用暴力對孩子產生的不良影響,但是卻很少有父母注意到語言也會給孩子帶來傷害,父母的言語暴力對孩子也是一種虐待。尤其是當暴力的家長越來越少的時候,為孩子進行的語言暴力卻越來越多,通過粗暴的、侮辱性的、威脅性的語言來辱罵、詆毀、蔑視、嘲笑孩子,這樣的孩子,您說他有沒有受到暴力的侵害呢?
? ? ? 45、不給孩子放松的機會。
? ? ? 很多家長總是很愛自己的孩子,但常常讓孩子在家里面感到壓力和焦慮,因為父母總是忽略孩子精神層次的需求,對孩子有太多的管束,壓抑的家庭氛圍對孩子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我們應該用愛與規則營造一個有氧的空間。
? ? ? 46、窺視孩子的秘密。
? ? ? 其實有很多家長都認為,小孩子對父母不應該有隱瞞,他們希望了解孩子的一切,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敞開心扉對自己的父母。即使是一個小孩子,也不可能對家長什么都說,在這個問題上,家長應該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而不是一直把孩子當作是孩子。
? ? ? 47、缺乏個性化的教育。
? ? ? 龍應臺說過,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求同的,就是想要制造出一個一模一樣的孩子,我們就每個孩子都準備了一個大框框,然后把孩子放進去,凡是超出框框的東西都通通的給孩子咔嚓咔嚓全部剪去,于是所有的孩子都一模一樣,像方方正正的機器人沒有一點自己的個性。
? ? ? 48、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 ? ? 一個孩子從他出生的時候開始,他就在以驚人的速度學習,對于周圍的一切,孩子都充滿好奇,想要去了解,可以不夸張的說,學習應該是孩子的本能,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都是積極地渴望學習的,可是當這些孩子一旦進入到了學校,這樣的渴望就消失了,他們開始厭倦學校的生活,開始把學習當作是一種負擔,一種枯燥但又必須要完成的活動。是什么讓孩子不愿意去學習呢?因為我們的家長和學校把原本快樂的學習變成一件機械的學習,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樂趣,不是孩子不愛,而是學習的方式無法讓他們保持積極的狀態。
? ? ? 49、急于下結論。
? ? ? 孩子的想法和我們總是有天壤之別,家長總是習慣性的用自己的方式去推測孩子的動機,結果把孩子的行為誤解了。我們有多少次是這樣誤解孩子的,你還記得嗎?不要急于下結論,孩子的人生不能因為我們的語言給他畫一個句號。
? ? ? 50、不和孩子做朋友。
? ? ? 每一個人當有了心事,無論是喜或者是憂傷都渴望找人分享或者承擔。他們最想傾訴的人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和自己最親密的朋友。父母總是渴望自己能讀懂孩子的心事,但是孩子最想傾訴的對象很少是父母,要想讀懂孩子的心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主動的跟你去說。您的孩子主動跟您去說嗎,如果他不愿意跟你去說,那說明您和他不是好朋友。
? ? ? 通過整理發現,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每天學習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加油!